尺寸/重量
長度(X軸):8cm 寬度(Y軸):13.5cm 重量:0.7g
文物描述
1920年代時臺灣在技術上則主要是指蔗糖以及蓬萊米的研發,以輸出到日本,與日本分工合作,臺灣主要出口砂糖以及蓬萊米到日本,然後進口日本的工業產品。製糖的生產組織屬於作坊式的。熬糖之廠稱為廍,糖廍在每年十月臨時搭建,勞工日治時代臺灣經濟的發展亦臨時僱募。又製糖技術落後,壓蔗用石磨,石磨以牛力拉動,故生產力較低;且砂糖以土法製造,糖蜜成分高,品質粗雜。故當其他地區之糖業逐漸開發後,臺灣糖業乃無法與之競爭,而日漸衰退。此份文物為小口加工業務用砂糖購入券,共有六小張但只有五張有印字,分別有八到十月份的,以1到15
參考資料
葉淑貞,<日治時代台灣經濟的發展>,《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卷第四期。 張玲瑜,<日治時期的台灣農業:以米穀和砂糖生產為探討中心>,臺北:淡江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