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存維護

典藏工作除了善盡保管蒐藏品責任外,另一要項就是蒐藏品的保存維護與修護(復) 保存(conservation),可包含了預防性保存、治療性保存及保存科學,這是集合了各種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工作,人員必須受過專業訓練,其執行的技術也需遵循專業處理規範以及恪守職業倫理道德,並且還要能緊密有默契的一起執行各項任務。

保存科學

  • 保存維護(Conservation)一詞的意義,在於將文物保護、收藏管理與維護,藉此得以留存於後世。文物就跟人的身體一樣,隨著時間會逐漸衰老,因此需要「預防性保存(Preventive conservation)」與「保存科學(conservation science) 」,藉以延緩其老化速度。

    「保存科學」包含文物材質、修護保存材料之分析研究、保存環境之偵測監控等。具體舉例來說,70年代常作為玩具材料的聚氯乙烯(PVC),承載了該時代臺灣人的生活記憶的物質,然而此類型材料,自身擁有極易劣化之特質,該如何延續文物生命進行保存維護?這些都是保存科學的研究範疇。

  • 如上所述,臺史博自2017年起,便積極推動藏品科學檢測分析、保存科學等領域,提升有助益於文物研究之科學分析儀器,並廣邀國內外專家學者在此領域進行討論與交流。

    因文物具有獨特性、唯一性,在進行檢測、分析時,研究人員將優先使用非破壞檢測(Non Destructive Testing)之分析儀器,避免藏品因取樣或其他破壞性之操作而影響藏品真實性,甚至造成不可逆之損失。

基於文物類型與材質複雜,文物製作材料泰半無法以肉眼直接揭露,需藉由合適的科學設備進行分析,例如XRF的分析結果,可協助研究人員瞭解有關「金屬類文物」、「顏料」等的成份,搭配相關材料史文獻、歷史或藝術史的研究比對後,推斷可能使用的材料;傅立葉轉換紅外線光譜分析儀,主要用以分析文物可能的有機材料種類,例如纖維、聚合物、黏著劑等,紅外線與紫外線攝影,對於底稿、彩繪層下的圖像、螢光反應均能提供大量文物資訊。上述科學資訊透過研究人員解讀後,提供往後保存科學更進一步的參考。

預防性保存

在不改變藏品外觀、結構與材料情況下、降低或避免藏品劣化的可能性,所採取的預防性措施。博物館中有關藏品的環境控管(溫度、相對濕度、生物病蟲害監控及光照)、櫃架存放、藏品持拿、運輸包裝、狀況檢視、保全、展示措施、緊急災害應變等都是預防性保存的範疇。

治療性保存

加強藏品結構或恢復外觀與功能等對藏品積極處理的措施,例如藏品結構與材料加固、移除藏品劣化材質或是藏品外觀填補復原等。

最後更新日期: 2023/12/05 11:23
TOP
0 藏品申請清單
  • 目前無待申請授權藏品資料
查看授權申請
列表呈現最多10筆,可點選授權申請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