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工作除了善盡保管蒐藏品責任外,另一要項就是蒐藏品的保存維護與修護(復) 保存(conservation),可包含了預防性保存、治療性保存及保存科學,這是集合了各種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工作,人員必須受過專業訓練,其執行的技術也需遵循專業處理規範以及恪守職業倫理道德,並且還要能緊密有默契的一起執行各項任務。
保存科學
基於文物類型與材質複雜,文物製作材料泰半無法以肉眼直接揭露,需藉由合適的科學設備進行分析,例如XRF的分析結果,可協助研究人員瞭解有關「金屬類文物」、「顏料」等的成份,搭配相關材料史文獻、歷史或藝術史的研究比對後,推斷可能使用的材料;傅立葉轉換紅外線光譜分析儀,主要用以分析文物可能的有機材料種類,例如纖維、聚合物、黏著劑等,紅外線與紫外線攝影,對於底稿、彩繪層下的圖像、螢光反應均能提供大量文物資訊。上述科學資訊透過研究人員解讀後,提供往後保存科學更進一步的參考。
預防性保存
在不改變藏品外觀、結構與材料情況下、降低或避免藏品劣化的可能性,所採取的預防性措施。博物館中有關藏品的環境控管(溫度、相對濕度、生物病蟲害監控及光照)、櫃架存放、藏品持拿、運輸包裝、狀況檢視、保全、展示措施、緊急災害應變等都是預防性保存的範疇。
治療性保存
加強藏品結構或恢復外觀與功能等對藏品積極處理的措施,例如藏品結構與材料加固、移除藏品劣化材質或是藏品外觀填補復原等。
最後更新日期: 2023/12/05 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