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保存維護(Conservation)一詞的意義,在於將文物保護、收藏管理與維護,藉此得以留存於後世。文物就跟人的身體一樣,隨著時間會逐漸衰老,因此需要「預防性保存(Preventive conservation)」與「保存科學(conservation science) 」,藉以延緩其老化速度。
「保存科學」包含文物材質、修護保存材料之分析研究、保存環境之偵測監控等。具體舉例來說,70年代常作為玩具材料的聚氯乙烯(PVC),承載了該時代臺灣人的生活記憶的物質,然而此類型材料,自身擁有極易劣化之特質,該如何延續文物生命進行保存維護?這些都是保存科學的研究範疇。
類型與複雜材質等特性,而文物製作材料泰半無法以肉眼直接揭露,藉由科學設備與研究分析人員共同合作,可取得上述資訊,透過物理性質和化學成份,為保存維護、修護提供了科學依據。
非破壞性科學分析儀器

-
如上所述,臺史博自2017年起,便積極推動藏品科學檢測分析、保存科學等領域,提升有助益於藏品研究之科學分析儀器,並廣邀國內外專家學者在此領域進行討論與交流。
因藏品具有獨特性、唯一性,在進行檢測、分析時,研究人員將優先使用非破壞檢測(Non Destructive Testing)之分析儀器,避免藏品因取樣或其他破壞性之操作而影響藏品真實性,甚至造成不可逆之損失。本館目前現有之非破壞性科學分析儀器為:
紫外線-紅外線多頻譜成像相機
UV-IR Multispectral Imaging camera
相機濾鏡光譜範圍涵蓋300~1100nm,包含紫外線(UV)、可見光(Visible)、近紅外線(NIR),透過不同的濾鏡能阻絕不需要的波段進入相機感光元件,只讓特定波段能在感光元件上產生成像,並根據需求搭配紫外線燈、自然光、紅外線鹵素燈等光源,對於判斷藏品的底稿、彩繪層下的圖像、材料辨識、材料螢光反應能提供大量資訊。紅外線攝影是透過每一種材料對紅外線的吸收率及反射率的不同,不同材料在紅外線下的成像反應,可用以判斷藏品上可能的底稿,或是分辨不同材料。紫外線攝影則利用材料在紫外線照射下吸收能量後產生螢光反應,透過不同材料對紫外線產生的螢光反應不同,可用來檢視藏品補筆、重繪、塗層的狀況、標記和任何類型的污染物。
X射線螢光分析儀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er,簡稱XRF

-
X射線螢光分析(XRF)是材質分析中最常使用的分析方式,以光管電壓驅動電子加速進而產生制動輻射(Braking radiation),透過制動輻射使受測物所含元素中的電子能階躍遷,產生特性輻射(Characteristic radiation),再透過偵檢器取得各化學元素的特性輻射訊號並轉換成圖譜,無需透過取樣即可進行材質分析,取得藏品所含化學元素的種類資訊。
藉由XRF的分析資料,可協助研究人員瞭解有關「金屬類文物」、「顏料」等的成份,搭配相關材料史文獻、歷史或藝術史的研究比對後,藉以推斷可能使用的材料,提供後續保存科學更進一步的參考。
傅立葉轉換紅外線光譜分析儀
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簡稱FTIR
針對不同類型的受測物使用不同的模組進行檢測,紅外線透過麥克森干涉儀(Michealson interferometer)產生不同能量的紅外線光束,在紅外線光束觸及受測物後造成分子結構吸收能量產生振動,由分子振動模式形成干涉圖,以傅立葉轉換(Fourier Transfer)計算後,形成紅外線吸收光譜來辨別有機材料的特性。
傅立葉轉換紅外線光譜分析儀主要用以分析藏品上可能含有的有機材料種類,例如聚合物、結合劑等。少數的無機化合物也可以使用FTIR來進行分析。
最後更新日期: 2020/10/15 1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