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物典藏之旅

文物保藏私人珍藏的文物該如何捐贈給博物館?博物館又是如何蒐藏與保存捐贈及購藏的文物?臺史博致力於建置嚴謹的文物捐贈程序與完善的典藏環境,希望讓每位捐贈者不僅可以清楚明瞭捐贈的流程與方式,對於捐贈後文物的保存與利用也能安心與放心。一般文物入藏的基本程序包括入藏前的評估、審議、簽約、取得回館,以及入藏後的登錄、編目、入庫上架、保存修護、數位化與授權應用等步驟,讓館藏文物及其背後的故事記憶得以妥善保存。
 

第1站 文物入藏前的評估與審議

文物入藏前的評估與審議文物正式成為臺史博典藏品前,須先經過評估與審議。博物館在收到捐贈訊息後,會指派相關專長領域的研究人員與捐贈者聯繫,進行電話訪談或約定時間到府進行評估,針對捐贈物件的內容、年代、用途、保存狀況、取得的來源、使用經過等進行調查與記錄,回館再進行研究與考證,撰寫完整的文物評估報告後,提送館內蒐藏審議委員會進行審查。審議會於定期每季召開,由審議委員討論決議是否通過捐贈案。審議通過的捐贈案交由典藏人員與捐贈者辦理文物捐贈同意書簽訂事宜,並將文物取得運輸回館。
 

第2站 成為博物館藏品的一員—登錄與編目

成為博物館藏品的一員—登錄與編目文物取得回館後,由藏品管理員點收確認數量與內容後,進行登錄取號以賦予每件文物正式登錄號,並將文物評估資料轉為藏品登錄資料。文物編號方式以一物一號為原則,確保每個物件都有一個獨特的身分編號可供辨識。文物實體則進行表面除塵、條碼掛牌、尺寸丈量、重量秤重、檔案照拍攝、文物狀況記錄、保護措施製作,最後入庫上架定位。文物內容則交由編目人員進行研究、考據、著錄與校對,包括題名命名、建立年代分期、來源、製作技法、外觀與內容描述、歷史價值意義資訊,以作為未來研究、展示、教育推廣等藏品應用的基礎基礎資料。
 

第3站 文物的保存與修護

文物的保存與修護文物的保存維護工作包括預防性保存維護與治療性修護處理。預防性保存維護以蒐藏庫軟硬體設施管理與規劃、庫房溫溼度及光線照度監控,以及整合性生物防治為主。若文物發現有損害狀況,將由保存修復人員進行修護處理,治療性修護會依據藏品檢視登錄表中記載的狀況檢視的劣化等級、蟲菌危害程度,依據被膠帶沾黏、年代久遠、材質脆弱、整體結構不佳、無法安全持拿的文物優先處理以及針對文物入庫、取用、拍攝或展覽需求,給予文物暫時性加固、清潔或其他保存處理。所有修護處理的步驟與方式都必須仔細記錄,作為文物的修護病例建檔保存。
 

第4站 文物的數位化與授權應用

文物的數位化與授權應用文物數位化工作主要挑選各類代表文物進行高階掃描、立體拍攝及3D掃描,製作最佳化之數位永久保存檔及適合網路傳輸瀏覽的數位壓縮檔。為確保文物數位化影像品質的完善,製作流程經專業檢測、色彩管理與校正,以維持數位圖檔之品質。文物數位化典藏除將文物複製保存外,亦可減少借調取用的次數,降低文物耗損風險,並透過網路與資訊系統,提供民眾及研究者加以查詢利用。除此之外,文物數位檔亦可提供外界申請授權使用,作為研究、教學、出版、展覽、媒體宣傳、節目製作、文創衍生品開發等用途之資源素材。

最後更新日期: 2024/03/08 13:53
TOP
0 藏品申請清單
  • 目前無待申請授權藏品資料
查看授權申請
列表呈現最多10筆,可點選授權申請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