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重量
長度(X軸):89.3cm 寬度(Y軸):7cm 高度(Z軸):1.2cm 重量:4.4g
文物描述
1. 本件為綠色細長型抗議布條,布面中段上印有「反核救台灣」的白色字樣。布條主要作為參與相關抗議活動時綁縛於額頭上的頭帶或繫於其他部位的抗議布條。
2. 本件提到的「反核救臺灣」為臺灣的反核運動。臺灣反核運動始於1980年代,在1979年美國三哩島的核電廠發生意外以及1986年車諾比核電廠爆炸,促使臺灣的反核運動開始。在1985年清大教授黃提源說服立委王清連在立法院提出對核能政策的質詢,最終促使時任行政院長的俞國華將龍門核能發電廠(又稱核四)暫停建設。在解嚴之後,反核運動更為興盛,1988年,反核團體在金山、恆春、貢寮發起說明會與遊行,而在1989年舉辦的「四二三反核大遊行」則開啓反核遊行的先河。
3. 臺灣近代的社會運動,起於1980年代初期,由於國外的外交情勢、國內的政治狀況,使政府的政治管制鬆綁,社會運動開始萌芽。1987年臺灣解嚴後,政府鬆綁使社會運動一時間大為興盛,雖然,在1990年李登輝提拔郝柏村擔任行政院長後,政府對於社運多有干涉,但社運的熱度並未因而降低。郝柏村於1992年下臺,1993年之後,「國會遊說」、「政策參與」等方式也成為社會運動團體採用的方式,使社運有更多手段。
參考資料
蕭新煌、何明修,2006。臺灣全志(卷九)社會志:社會運動篇,頁:55-158,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