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分期
1895-1945(日本時代)
1945-(二戰後)
尺寸/重量
長度(X軸):25cm 寬度(Y軸):24.9cm 高度(Z軸):15.6cm 直徑:25cm 重量:10.58kg
文物描述
1.本件為一套完整小型縮腰造型石舂臼的石臼部分。周徑上寬下窄,底座雖小,重心仍然穩定,外部有明顯敲鑿痕跡;中間為一個半圓形的深坑凹槽,用以盛裝欲舂搗碎的物材,頂部口緣鑿有一圈微微方整隆起的結構,目的是為避免舂搗時物材外洩。因經久使用與年代久遠,半圓形凹槽與頂部有些微破損裂痕,內外皆有白色漬斑殘留。2.此類小型的石舂臼主要是用來舂米製成粉麩或是「土豆麩」(花生粉)、蒜頭、檳榔等,也可用來舂搗青草藥。舂臼是臺灣早年農業社會常見的食材加工器具,小型的石舂臼至今仍繼續有在中藥房或廚房裡被使用著。
參考資料
1.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13717(瀏覽日期:2019/09/25)。2.簡榮聰,1900。台灣傳統農村生活與文物。南投市:臺灣省文獻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