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藏專欄

  • 為何我不能「閃」

    為何我不能「閃」

    近年來,博物館陸續開放部份展場允許攝影,民眾常在閃光燈的模式下拍攝,造成了典藏文物安全的隱憂。 閃光燈約在十九世紀末被發明,主要的用途是在光線不足的環境下,短時間發出強光為被拍攝的物體增加亮度。在博物館環境光源普遍不足的情況下,許多民眾的直覺反應,便是開啟閃光燈自己喜愛的主角「補光」。 常識一:為何閃不得? 一般而言,博物館針對「光敏感文物」在展示時的照度控制在5燭光(50lux)以下。可是閃光燈雖然持續的時間只有1/1000秒,但它產生的能量卻是展示光源的好幾倍,加上參觀的民眾,每個人都要拍照留念,能量累積下來,自然會對文物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 為了保存文物,博物館會針對各種光線設備進行嚴格把關,包括館內與展示櫃裡的照明設備,不僅避免使用會產生高溫的鎢絲、水銀與鹵素燈管,同時裝設「低紫外線燈管」、「調整燈管點亮強度」,讓文物接受光的照度在合理範圍內,降低光線對文物的影響,減緩劣解的情況發生。 這也是博物館展場服務人員,總是會提醒觀眾,記得關閉相機的閃光燈的原因所在。 常識二:為何曬不得? 除了怕閃光燈,文物更怕曬。好比農曆年後夏至未到,大紅的春聯紙漸漸褪色成粉紅色而只留下濃郁的墨色。另外,放置在辦公桌上的塑膠夾,在陽光的照射下,而褪了色。這都說明了光線對於物品的影響,不可忽視。 許多人在陽光普照的晴空下,總會想盡辦法讓自己的皮膚遠離太陽紫外線的摧殘,撐傘與防曬乳樣樣都來,目的是為了讓自己保持白晰的外表。 儘管如此,即使皮膚晒傷變黑了,依然有辦法回復,這是因為我們皮膚的細胞是有生命的,受損了會自行修復,但沒了生命的物品受損後,是無法再自行修復的。 常識三:為何照不得? 基本上,光線包括三個部份,可見光、紅外線與紫外線。以紅外線與紫外線兩種波長的光線對典藏文物的影響最為明顯。 紫外線能量強,容易破壞物質本身化學結構而使得物質劣化降解。紅外線,容易使得物體加熱而溫度上升,加速各種化學反應的速度,促使物體遭破壞。 博物館裡的文物都會儘量避免遭受光線的照射,特別是有機類文物,如含有染料的織品或水彩,紙質類、木質類文物等都是特別敏感的族群。 然而,文物不可能終其一生都被置放在黑暗的庫房中,不被展示或應用,雖然文物從庫房被取出後,都放置在室內的環境中,但多數照明設備都仍有紫外線與紅外線的存在,因此,博物館都會控制文物被取用展示的時間,避免太過長時間的展示及應用,以保護文物。 文物所代表的歷史價值與意義是無法被取代的,但是,關閉了閃光燈,仍可透過不同的攝影技巧補捉更多美好的畫面。文化資產保存並非一人之力可及,希望大家一同努力,讓這些豐富的記憶繼續的留存下去。 置放在文件架上的資料夾在光線的照射下嚴重褪色。 博物館隨處可見提醒民眾勿使用閃光燈的標語。

    閱讀更多
  • 博物館展場照明

    博物館展場照明

    很多來臺史博參觀的朋友進到展場通常都會發出兩個「哇」!第一個「哇」是有感於展場的寬闊高挑與建築富有特色,至於第二個則是「哇!展場怎麼那麼暗啊!是要營造博物館驚魂的氣氛嗎?還是因為要節能減碳?」其實都不是啦!會讓大家在迷矇的環境中欣賞這些歷史悠久文物的原因,最主要是為了保護這些重要的文化資產。 一般我們的視覺經驗認為要有足夠的光線,才能看清楚目標,但是光線中所含有的能量,卻會對文物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大家應該都有一個經驗,就是將閱讀過的報紙放在太陽曬得到的地方,過沒多久報紙就變黃變脆,甚至再曬久一點,報紙一碰就裂,這就是光線中的能量破壞了紙張纖維的化學鍵結,使組成結構變差所產生的狀態。 因此,博物館收藏的有機材質文物,如紙張、織品衣物、照片等,對於光線的照射時間與強度,就必需小心翼翼地控制與管理,否則就會出現紙張變黃變脆、織品褪色、照片影像消失等劣化狀況了。 一般我們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光源,可大致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像鎢絲燈泡的白熾光,這種光源的熱能含量很高,因此這種光源對文物造成的危害是產生高溫,影響到文物的保存;另外一類是像日光燈的螢光,其中含有很強的紫外線,紫外線的能量很高,會輕易地將上述文物的化學鍵結破壞,產生文物外觀上發黃變脆等變化!所以,當蒐藏品沒有上臺展示給各位觀眾欣賞時,它們全部會被蒐藏保存在沒有光線的庫房裡,以排除燈光熱能與紫外線對它們的影響。 然而先前提到,人類的眼睛想要看到東西,就一定要有光線,進到博物館裡面,要讓大家既能觀賞這些寶貴文物,又要兼顧文物保護的考量,我們就必須正確地選擇光源與適度地控制光源的強度,比如說照在文物上的燈光必須是無紫外線,而且會產生熱能的燈具一定要遠離展示中的文物,並且也要嚴格控制光的照度。在臺史博控制光照度的標準以有機材質藏品為例,主要以5燭光(50Lux )為基準,最多不超過10燭光(100 Lux),博物館展示光源控制已在國際上行之有年,美國博物館協會AAM(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甚至也出版相關文獻與手冊推廣相關知識 。 一般來說,我們在辦公室或教室中所感受到的光源照度大約為300 Lux,在有烈日照射的戶外大約為100,000 Lux,因此,當大家瞬間進入到博物館環境時的確會覺得偏暗,好在我們人類的眼睛有很強的調適能力,在暗處瞳孔會放大讓更多的光線進入眼睛,當眼睛漸漸的適應後視線便會清楚,有了自體與設備上的互相配合,文物就能夠在安全的環境下,讓我們盡情的觀賞了。所以,下次進入展場後要開始欣賞文物前,可以先眨眨眼睛調節一下,便能改善光線照度上的落差喔!!

    閱讀更多
總筆數:32筆    目前頁數:4/4
TOP
0 藏品申請清單
  • 目前無待申請授權藏品資料
查看授權申請
列表呈現最多10筆,可點選授權申請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