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重量
長度(X軸):14cm 寬度(Y軸):8.8cm 重量:3.2g
文物描述
此文物為《台灣風景》第四集明信片組中的其中一張,圖中為安平竹筏的景色。圖案的右下側署名「S.MISAKO 1939」。圖案右方寫有「珍らしい竹の舟(安平)」的文字,整張明信片的右上方,也有一寫著「臺灣」的臺灣島圖案。而明信片的背面則有一郵戳處寫著「Made in Japan」。 1624年,荷蘭人進據臺灣,以大員為中心,向外發展,大員港為當時主要港口,但至後來台江內海的淤積,大員港也隨之淤積,1661年,自鄭成功從鹿耳門登陸,至清朝都以鹿耳門港為主要港口,甚至出現五個港口,分別為新港墘港、佛頭港、北勢溪、南河港、安海港,合稱五條港,而三郊的商業繁忙,也使得府城得到「一府二鹿三艋舺」中的一府名聲,一直到道光2年(1822年),因暴風雨而淤積,反而安平港因大水沖刷,而加深,新形成的四草湖水深且廣,適合大型船停泊,反而取代鹿耳門港。而在天津條約時,更是通商口岸之一,在同治3年(1864年)安平海關完工,正式開放通商,吸引各國外商到此設立洋行。進入日治時期後,安平港仍時常淤積,後經勘查,決定於安平港南方處建新港口,並於昭和10年(1935年)完成,但日漸淤積的問題仍無改善,隨著日本戰爭期間,無力修復,安平港也隨之沒落。在民國63年(1974年)安平新港開工,於民國68年(1979年)完工,航道深7.5公尺,為國內商港,後經工程,交通部公告為高雄港輔助港,並由國內商港升級至國際商港。
參考資料
1.方淑吟,〈台南市安平區聚落發展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在職進修專班,2003年),頁37~482.〈安平港營運處〉,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http://kh.twport.com.tw/chinese/cp.aspx?n=BC66E344ADFBF8C6&s=CA8419172B8CF415,2016.7.2檢索3.王信智,〈日治時代安平港口機能的變遷〉(台東:國立台東大學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2006年),頁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