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您,本作業功能,會使用到javascript呈現作業過程的訊息提示或功能呈現,操作過程請開啟「使用javascript」功能。謝謝。
Remind you that this job function will use the message prompt of javascript rendering process, please open the "use javascript" function. Thank you.

::: 《南進臺灣》第2卷

點擊檢視本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文物名稱
《南進臺灣》第2卷
外文名稱
《南進台湾》
登錄號
2005.001.0167
類別
影音類 > 錄像資料 > 紀錄片
歷史分期
1926-1945(日本時代-昭和時期)
1965-(1965迄今)
推測年份
1937~2006
年份描述
1. 影片攝製年代約於1937-1940年間。 2. 原拷貝片製作年代約於1937-1945年。 3. 翻底片、翻聲片及複製拷貝片製作年代為2005-2006年。
創作者/製造者
實業時代社
財界之日本社製作
臺灣總督府協助拍攝,永岡涼風
枠本誠一監製。大都影業公司彩色沖印廠膠卷複製。
產地源始/製造地
臺灣、臺北市
材質
底片
關鍵字
南進臺灣、國策映畫、臺灣總督府、臺北車站、新竹州
文物描述
1. 《南進臺灣》第2卷膠卷影片組,為《南進臺灣》7卷中的第二卷,共1組3件,包括硝酸片基之原拷貝片1件、醋酸片基之翻底片1件、聚酯片基複製拷貝片1件,膠片規格均為35mm黑白有聲紀錄。本片之「原拷貝片」為日本時代作為放映使用的拷貝片,其影像為正像,因年代久遠膠卷狀況不佳;此放映拷貝片為臺灣目前發現之唯一版本,已無底片可以複製,故升格命名為「原拷貝片」,意思為最原始保存版本;「翻底片」、「複製拷貝片」為發現原拷貝片後,於2005-2006年為了保護原件所印製,翻底片係將原拷貝片重新翻底印片,其影像為負像,用以製作正像的拷貝片複製拷貝片是以翻底片印製而成的正像拷貝片。「拷貝片」、「翻底片」為電影膠卷沖印所使用的名詞。電影膠卷沖印的流程大致為:原底片(負像)→工作拷貝(工作用,正像)→套底→放映拷貝片(由原底片印製所得,正像)。「原底片」為實際感光拍攝所得,僅有一份十分珍貴,因此後製前會先將原底片沖印一份「工作拷貝」,用以進行剪接工作;「套底」則是依照工作拷貝的剪接點對應回原底片進行剪接,完成後再搭配聲音與字幕印製「拷貝片」,作為發行、戲院放映使用,視需求會製作負像的「翻底片」來進行大量拷貝。
2. 《南進臺灣》影片由實業時代社、財界之日本社製作、臺灣總督府協助拍攝、永岡涼風、枠本誠一監製,拍攝年代約為1937~1940年,總時長約65分鐘,主要內容在說明臺灣作為日本南進基地的重要性,以統治者的角度關注殖民政府所帶來的建設與成果,並從臺灣北至南再到東,逐一介紹各地的建設、產業與物產。第2卷片長為862呎14格、時長約9分45秒,內容分別為:
(1) 臺北的重要建築、街景與相關規劃,依順序為臺灣日日新報社、臺北街景、臺北車站、介紹臺北道路規劃與交通運輸(火車、計程車、人力車等)、官幣大社臺灣神社、劍潭寺、本島教育發源地芝山巖學堂、臺北公會堂、博物館、臺北放送局、植物園、商品陳列館、建功神社等。
(2) 本島人(臺灣人)居住的大稻埕與艋舺,畫面呈現臺灣人生活的街景、居民日常生活,像是廟宇、小吃攤、人力車拉車、親子互動等內容,亦可以見當時店家的招牌。
(3) 介紹水文地理,先是新店溪與赤壁潭(今碧潭),可見人們在釣魚、水上舟船往來頻繁;接著是淡水河、七星山、草山溫泉、大屯山、北投溫泉、淡水高爾夫球場等畫面。
(4) 介紹新竹地區的歷史、產業,亦可見新竹重要建築與人物,如赤堀新竹州知事、新竹州種畜場等。
3. 《南進臺灣》一片具有兩個拍攝版本,根據陳怡宏〈觀看的角度:《南進臺灣》紀錄片歷史解析〉一文提到,「最早的版本是1937(昭和12)年1月28日,實業時代社長永岡涼風及財界之日本社主編枠本誠一,為了要讓日本人重新認識作為日本帝國南進基石的臺灣,規劃拍攝《南進臺灣》,以觀光與產業為主題。……。第二個版本則是1940年所拍攝的,……。此次重拍係由於1937年七七事變以來的情勢變化,為使日本人能從國防、產業及文化各層面,對臺灣有更廣泛的認識。」 目前所留存的《南進臺灣》為第一版或第二版尚無明確的定論。而《南進臺灣》的拍攝時代正處皇民化運動時期(1937~1945年),此時期是日本殖民政府從各方各面試圖同化臺灣人的語言、思想、生活與精神等層面,同時也是日本南進論述與南進國策相互呼應並落實的時期,本部影片順應而生。從第一卷開頭中不斷出現的「往南」、「南進」、「南邊」、「臺灣就在那裏」即呼應了日本的南進論述,在片中亦呈現出臺灣總督府的意識形態,藉此展示統治者的統治權力,並利用影像來建構國族與國家認同,同時也不斷提醒著臺灣作為日本帝國南進基地的重要性。
4. 《南進臺灣》透過紀錄片形式,將臺灣影像記錄下來,所拍攝的是臺灣的建築、產業、日常與生活街景,但當中的聲音與脈絡被抽離,取而代之的是嚴肅、不可質疑的旁白語調,藉由旁白來詮釋所拍攝下的影像,而影像經過剪接,呈現出歸順平和的被殖民者與殖民者柔和相處的景象。《南進臺灣》在歷史意義上可分成數個部分,首先可作為日本時代臺灣電影史的見證。電影是19世紀末新興的娛樂,從1900年開始,逐漸出現於臺灣社會中。1915年以降,電影的審查制度漸漸被建立起來,電影也開始在臺灣被作為通俗教育之用。在1937~1940年間所拍攝的《南進臺灣》,在此脈絡下,須經過臺灣總督府與臺灣憲兵隊的檢查,反映出當時電影作為政治宣傳的用途。 再者,《南進臺灣》做為政治宣傳片,藉由紀實的影像與全知的旁白,以「眼見為憑」的方式再現「真實」,象徵著帝國是如何透過影像來呈現出政治權力與統治正當性。 最後,雖然《南進臺灣》是以統治者視角所剪接與詮釋的影像,但這些影像仍提供人們研究當時代的重要史料,片中人們的衣著、建築樣式、產業活動、街景等各面各景都值得關注與認識。
參考資料
1. 吳密察、井迎瑞總編輯,2008。片格轉動間的臺灣顯影,頁:80。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 謝侑恩,2007。影像與國族建構-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日據時代影片《南進臺灣》為例。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 蔡慶同,2012。《南進臺灣》:紀錄片做為帝國之眼,臺灣社會研究季刊,86:101-113。
編目者
委託編目-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資料保存及展示中心
編目日期
2025/02/19
最後更新日期: 2025/02/19
TOP
0 藏品申請清單
  • 目前無待申請授權藏品資料
查看授權申請
列表呈現最多10筆,可點選授權申請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