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您,本作業功能,會使用到javascript呈現作業過程的訊息提示或功能呈現,操作過程請開啟「使用javascript」功能。謝謝。
Remind you that this job function will use the message prompt of javascript rendering process, please open the "use javascript" function. Thank you.

::: 《幸福的農民》第1卷

點擊檢視本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文物名稱
《幸福的農民》第1卷
外文名稱
《幸福の農民》
登錄號
2005.001.0140
類別
影音類 > 錄像資料 > 劇情片
歷史分期
1926-1945(日本時代-昭和時期)
1965-(1965迄今)
推測年份
1927~2006
年份描述
1. 影片攝製年代約於1927年。 2. 原拷貝片製作年代約於1927-1945年。 3. 翻底片及複製拷貝片製作年代為2005-2006年。
創作者/製造者
臺灣教育會攝製
大都影業公司彩色沖印廠膠卷複製
產地源始/製造地
臺灣、臺北市
材質
底片
關鍵字
幸福的農民、嘉南大圳
文物描述
1. 《幸福的農民》第1卷膠卷影片組,共1組3件,包括硝酸片基之原拷貝片1件、醋酸片基之翻底片1件、聚酯片基之複製拷貝片1件,膠片規格均為35mm黑白無聲劇情片。本片之「原拷貝片」為日治時代作為放映使用的拷貝片,其影像為正像,因年代久遠膠卷狀況不佳;此放映拷貝片為臺灣發現唯一版本,已無底片可以複製,故升格命名為「原拷貝片」,意思為最原始保存版本;「翻底片」及「複製拷貝片」為發現原拷貝片後,於2005-2006年為了保護原件所印製,前者係將原拷貝片重新翻底印片,其影像為負像,用以製作正像的拷貝片;後者即是以翻底片印製而成的正像拷貝片。「拷貝片」及「翻底片」為電影膠卷沖印所使用的名詞。電影膠卷沖印的流程大致為:原底片(負像)→工作拷貝(工作用,正像)→套底→放映拷貝片(由原底片印製所得,正像)。「原底片」為實際感光拍攝所得,僅有一份十分珍貴,因此後製前會先將原底片沖印一份「工作拷貝」,用以進行剪接工作;「套底」則是依照工作拷貝的剪接點對應回原底片進行剪接,完成後再搭配聲音與字幕印製「拷貝片」,作為發行、戲院放映使用,視需求會製作負像的「翻底片」來進行大量拷貝。
2. 《幸福的農民》影片共有三卷,由臺灣教育會攝影,拍攝年代為1927年,總片長28分鐘7秒,影片沒有聲音,但從其中的字卡能了解影片所欲傳達的內容。而本組物件為《幸福的農民》第1卷,片長約9分50秒,內容主要描述嘉南大圳施工過程、濁水幹線的完成,灌溉水源從主幹線進入各分支線的樣貌,再來影片中出現兩個不同的村莊,分別是直順庄與後善庄,直順庄接受庄長指示,成立「實行小組合」,興建給水渠道,渠道完工後水源充沛,村民忙於農事,進行三年輪作制的耕種;後善庄則未建設灌溉渠道,天久未雨無法耕種。
3. 《幸福的農民》攝製於1927年,正值嘉南大圳建設期間。嘉南大圳的建設與日本殖民母國的政治經濟層面考量有關,為了解決日本本土的農業生產不足與資本累積問題,水利工程的開發對於促進殖民地米的生產與出口是重要的,這樣的背景是嘉南大圳開發的原因之一。而嘉南大圳管理單位為了有效分配水源,規劃三年輪作制度(稻米、甘蔗、雜糧),讓農民集體耕作,也為了確保水路的穩定供水,需成立基層的自治灌溉排水組織「實行小組合」來集中管理,遂形成新型態的集中式農業與管理方式。
為了讓人們得以接受、配合嘉南大圳所帶來的改變,本片《幸福的農民》即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所攝製,透過當時新型態的電戲(電影)播映,既是一種大眾娛樂方式,也是官方的宣傳手段,藉由影像中兩個虛構的村莊來宣揚嘉南大圳對農村的種種好處,在潛移默化間改變人們對於嘉南大圳的態度。
4. 嘉南大圳所帶來的不僅是水利設施的建設,還包含農地重劃、地域開發、水資源分配、農村社會階級變化等等,對於農村的影響層面巨大且深遠。在《幸福的農民》影像中,主要可分成三個部分,首先是宣傳嘉南大圳的工程與事業內容,及完工後對農村的種種好處。再來出現兩個發展不同的村莊,「直順庄」與「後善庄」,前者順應政策,農民生活充實、農作物豐收,代表著進步、科學與富足;相反的,「後善庄」起初不配合政策,結果遇到乾旱,村民無計可施只能無所事事,後來透過庄裡去直順庄幫忙的青年林阿仁分享所見所聞與說服庄民,後善庄亦開始配合政策,建設灌溉渠道、成立管理組織,在影片的最後順利取得豐收及富足的生活。
本部影片具有強烈的政治宣傳性,藉由對比來強調「幸福」的概念,似乎只要如同林阿仁般順應著官方的規劃,就能取得幸福與富足的生活,透過影像讓此事變得更為可信與「眼見為憑」。
5. 關於《幸福的農民》攝製完成實際放映的狀況,可以從《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7月8日〈臺灣教育會活寫╱紹介嘉南大圳〉的報導「台灣教育會活動寫真班。曩為紹介嘉南大圳。撮影幸福之農民。全三千尺。其內容頗豐。大體為農事改良。獎勵等々。曾上映數次。大受觀客歡迎云。」 以及同年10月14日的報導「嘉南大圳為宣傳事業。自去十一日起一週間。每夜於新豐郡安順。永康各庄間映巡回電戲。就中影片多有關於社會教化趣劇。鄉民觀者甚眾。」 得知《幸福的農民》會在各地巡迴放映,並且受到一定程度的關注跟歡迎。
參考資料
1. 陳淑容、柳書琴,2013。宣傳與抵抗:嘉南大圳事業論述的文本縫隙,台灣文學學報,(23):175-206。
2. 謝侑恩、吳永毅,2021。「110-111年日治後期教育宣傳膠卷影片檢登修護與數位掃描計畫」藝文勞務採購案期中成果報告。委託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執行單位: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資料保存及展示中心。
3. 1927/07/08。臺灣敎育會活寫 紹介嘉南大圳。臺灣日日新報。夕刊 4 版。
編目者
委託編目-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資料保存及展示中心
編目日期
2025/02/19
最後更新日期: 2025/02/19
TOP
0 藏品申請清單
  • 目前無待申請授權藏品資料
查看授權申請
列表呈現最多10筆,可點選授權申請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