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份描述
1. 翻底片製作年代為2005-2006年。
2. 內容影片攝製年代約於1927年。
文物描述
1. 《幸福的農民》第1卷翻底片,本件為本館2005-2006年委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進行原拷貝片整飭,從原拷貝片翻印而來之翻底片,膠卷為黑白無聲,畫幅比為1.375,採用柯達35mm醋酸片片基,全長912呎14格。在保存上,採獨立片盒、具片心、放置分子篩,整體保存狀況良好,無明顯劣化或損傷。
2. 本物件為翻底片,由狀況不佳的原拷貝翻印而來,畫面自30呎1格處開始、897呎15格處結束,為無法直接播映的負像畫面,需要再經過一次翻印成正像方可播映。與原拷貝片比對,363呎2格處的膠水接頭之後少2格,在此接頭前則有漏光現象。
3. 《幸福的農民》影片共有三卷,由臺灣教育會攝影,拍攝年代為1927年,總片長約28分鐘,影片沒有聲音,但從其中的字卡能了解影片所欲傳達的內容。而本組物件為《幸福的農民》第1卷,片長約9分50秒,內容主要描述嘉南大圳施工過程、濁水幹線的完成,灌溉水源從主幹線進入各分支線的樣貌,再來影片中出現兩個不同的村莊,分別是直順庄與後善庄,直順庄接受庄長指示,成立「實行小組合」,興建給水渠道,渠道完工後水源充沛,村民忙於農事,進行三年輪作制的耕種;後善庄則未建設灌溉渠道,天久未雨無法耕種。
4. 《幸福的農民》攝製於1927年,正值嘉南大圳建設期間。嘉南大圳的建設與日本殖民母國的政治經濟層面考量有關,為了解決日本本土的農業生產不足與資本累積問題,水利工程的開發對於促進殖民地米的生產與出口是重要的,這樣的背景是嘉南大圳開發的原因之一。而嘉南大圳管理單位為了有效分配水源,規劃三年輪作制度(米、甘蔗、雜糧),讓農民集體耕作,也為了確保水路的穩定供水,需成立基層的自治灌溉排水組織「實行小組合」來集中管理,遂形成新型態的集中式農業與管理方式。為了讓人們得以接受、配合嘉南大圳所帶來的改變,本片《幸福的農民》即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所攝製,透過當時新型態的電戲(電影)播映,既是一種大眾娛樂方式,也是官方的宣傳手段,藉由影像中兩個虛構的村莊來宣揚嘉南大圳對農村的種種好處,在潛移默化間改變人們對於嘉南大圳的態度。
參考資料
1. 陳淑容、柳書琴,2013。宣傳與抵抗:嘉南大圳事業論述的文本縫隙,台灣文學學報,(23):175-206。
2. 謝侑恩、吳永毅,2021。「110-111年日治後期教育宣傳膠卷影片檢登修護與數位掃描計畫」藝文勞務採購案期中成果報告。委託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執行單位: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資料保存及展示中心。
3. 1927/07/08。臺灣敎育會活寫 紹介嘉南大圳。臺灣日日新報。夕刊 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