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重量
長度(X軸):16.9cm 寬度(Y軸):14.6cm 高度(Z軸):36.4cm 重量:1.53kg
文物描述
1.木雕伏虎羅漢像,作坐姿姿態,坐在臺座上,表面施作塗裝粧佛技法,局部漆面剝落,背部有長方形入神洞,封榫佚失,內容物件尚未取出。臉部肌肉深邃凸出,雙眼瞠目,身著右衽寬袖僧袍,雙手佩戴手釧。端坐,左腳踏虎,左手握拳、右手伸食指與小指彎五指,右手共雕塑成七指。虎呈趴伏狀,虎頭朝上凝視羅漢。
2.羅漢為梵語「阿羅漢」的簡稱,為佛教聲聞四果的極果,十八羅漢信仰源至唐玄奘翻譯的《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大意是釋迦牟尼佛對十六位大阿羅漢與眷屬的付矚,發展至宋代出現十八羅漢之說及圖畫,明清時期十八羅漢已完全取代十六羅漢,且信仰根植於民間。臺灣的情形,文獻可考為今日臺南市的大觀世音菩薩亭。羅漢除作為信仰與佛理的象徵,也因豐富的肢體語言、不同的形態特徵,而成為藝術創作的題材,而羅漢的供奉各地區也自有其系統。伏虎羅漢為十八羅漢之一,身分有認為是賓頭盧尊者或豐干和尚,清乾隆欽定為彌勒尊者,伏虎羅漢都作武生形象,手持金剛圈作威嚇狀,身旁有虎。(富俐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謝宗榮計畫主持)
參考資料
張靖委,2012,〈艋舺龍山寺十八羅漢群之信仰與造像〉,《臺北文獻》,第180期。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