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分期
1926-1945(日本時代-昭和時期)
1965-(1965迄今)
年份描述
1. 影片攝製於1936年。
2. 原拷貝片製作年代約於1936-1945年。
3. 翻底片及複製拷貝片製作年代為2008年。
創作者/製造者
臺南州教育課攝影編輯
大都影業公司彩色沖印廠膠卷複製
文物描述
1. 《臺南神社神苑落成奉告祭及大祭實況》膠卷影片組,共1組3件,包括硝酸片基之原拷貝片1件、醋酸片基之翻底片1件、聚酯片基之複製拷貝片1件,膠片規格均為35mm黑白無聲紀錄片。本片之「原拷貝片」為日治時代作為放映使用的拷貝片,其影像為正像,因年代久遠膠卷狀況不佳;此放映拷貝片為臺灣發現唯一版本,已無底片可以複製,故升格命名為「原拷貝片」,意思為最原始保存版本;「翻底片」及「複製拷貝片」為發現原拷貝片後,於2005-2006年為了保護原件所印製,前者係將原拷貝片重新翻底印片,其影像為負像,用以製作正像的拷貝片;後者即是以翻底片印製而成的正像拷貝片。「拷貝片」及「翻底片」為電影膠卷沖印所使用的名詞。電影膠卷沖印的流程大致為:原底片(負像)→工作拷貝(工作用,正像)→套底→放映拷貝片(由原底片印製所得,正像)。「原底片」為實際感光拍攝所得,僅有一份十分珍貴,因此後製前會先將原底片沖印一份「工作拷貝」,用以進行剪接工作;「套底」則是依照工作拷貝的剪接點對應回原底片進行剪接,完成後再搭配聲音與字幕印製「拷貝片」,作為發行、戲院放映使用,視需求會製作負像的「翻底片」來進行大量拷貝。2. 根據館藏《臺南神社神苑落成奉告祭及大祭實況》的准演執照,本片應有2卷,第1卷字幕寫有臺南州教育課攝影編輯,且標註影片內容為昭和十一年(1936年)10月24日舉行的臺南神社神苑落成奉告祭及28日大祭、29日招魂祭的影像紀錄,推測本件藏品為無字幕的第2卷,片長約8分鐘,全片無聲無字幕說明。畫面內容片頭為神社遠景,之後有女學生、小學生分批被帶領前來列隊參拜;參拜完後一同參與升旗典禮,另有男性指揮樂隊演奏;接著為一名穿著和服的男性單獨參拜神社,畫面詳細記錄了整個參拜過程;最後則是兩段升旗典禮的畫面,參與的學生及所在的廣場皆不同。3. 臺南神社原為臺南豪族吳汝祥之宅邸「宜秋山館」,1895年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兵接收臺南時逝世於此,1900年日本政府遂將此處定為「御遺跡所」,更在1920年建為臺南神社以祭祀能久親王。神社於1923年完工、1925年升格為官幣中社,1934年規畫擴建神社外苑,並將原來位於⼤正公園(今臺南市湯德章紀念公園)中的武德殿,改建於神社東北⾓緊臨臺南孔廟處,1936年完工。依據准演執照,本片拍攝的主要內容即為該年10月24日舉辦之臺南神社落成奉告祭,以及28日、29日的祭典,分別是紀念能久親王逝世的年度祭典與告慰戰亡士兵的招魂祭。4. 影片中可以看見各公小學校學生都被要求參拜神社、參加升旗典禮,可見「敬神」、「尊皇」的信仰觀念在學校教育中受到重視。在1937年後強化國民精神總動員的年代,臺灣總督府更是喊出「一街庄一神社」大量造營神社,並且推動神社參拜奉仕成為人民生活的一部份。5. 臺南神社1925年被定為官幣中社,神社外苑範圍大約涵蓋了忠義國小的校舍及操場,亦包含武德殿。臺南神社1946年改為忠烈祠,1969年改為臺南市立體育館,1991年改建為地下停車場及公園,2019年至今則為忠義國小及臺南市立美術館2館。昭和11年(1936年)10月25日發行的《臺灣日日新報》寫有〈臺南神社神苑竣工舉奉告祭及落成式〉,文中提到24日的落成奉告祭於早上10點在神社外苑,由森岡總務長官暨全島三千餘名軍官民參列,盛大執行。
參考資料
1. 片格再轉動:一九三○年代臺灣紀錄片選輯,政府出版品資訊網,https://gpi.culture.tw/news/9932(瀏覽日期:2023/10/23)。2. 陳怡宏,2018。全臺灣:一九三〇年代臺灣紀錄影片選輯導讀,頁:12-15。臺南市:臺灣史博館。3. 謝侑恩、吳永毅,2021。「110-111年日治後期教育宣傳膠卷影片檢登修護與數位掃描計畫」藝文勞務採購案期中成果報告。委託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執行單位: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資料保存及展示中心。4. 張玉璜,2005。臺南市市定古蹟「原臺南神社事務所」調查研究與修復計畫,臺灣記憶系統,國家圖書館,2023/10/23。5. 1936/10/25。臺南神社神苑竣工舉奉告祭及落成式。臺灣日日新報。夕刊 4 版。6. 王佐榮,2018。南方的據點:臺灣 寫真報道,朝日新聞社編。臺灣:蒼璧出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