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分期
1926-1945(日本時代-昭和時期)
1965-(1965迄今)
年份描述
1. 影片攝製年代約於1937-1940年間。
2. 原拷貝片製作年代約於1937-1945年。
3. 翻底片、翻聲片及複製拷貝片製作年代為2007-2008年。
創作者/製造者
實業時代社
財界之日本社製作
臺灣總督府協助拍攝,永岡涼風
枠本誠一監製。大都影業公司彩色沖印廠膠卷複製。
關鍵字
南進臺灣、國策映畫、臺灣總督府、日東紅茶、臺中州、香蕉
文物描述
1. 《南進臺灣》第3卷膠卷影片組,為《南進臺灣》7卷中的第3卷,共1組4件,包括硝酸片基之原拷貝片1件、醋酸片基之翻底片1件、聚酯片基之翻聲片及複製拷貝片各1件,膠片規格均為35mm黑白有聲紀錄片。
本片之「原拷貝片」為日本時代作為放映使用的拷貝片,其影像為正像,因年代久遠膠卷狀況不佳;此放映拷貝片為臺灣目前發現之唯一版本,已無底片可以複製,故升格命名為「原拷貝片」,意思為最原始保存版本;「翻底片」、「翻聲片」及「複製拷貝片」為發現原拷貝片後,於2007-2008年為了保護原件所印製,翻底片係將原拷貝片重新翻底印片,其影像為負像,用以製作正像的拷貝片;翻聲片則是將原拷貝片中的聲軌獨立印片,用以搭配翻底片製作拷貝片;複製拷貝片是以翻底片(取影像)及翻聲片(取聲音)印製而成的正像拷貝片。「拷貝片」、「翻底片」、「翻聲片」為電影膠卷沖印所使用的名詞。電影膠卷沖印的流程大致為:原底片(負像)→工作拷貝(工作用,正像)→套底→放映拷貝片(由原底片印製所得,正像)。「原底片」為實際感光拍攝所得,僅有一份十分珍貴,因此後製前會先將原底片沖印一份「工作拷貝」,用以進行剪接工作;「套底」則是依照工作拷貝的剪接點對應回原底片進行剪接,完成後再搭配聲音與字幕印製「拷貝片」,作為發行、戲院放映使用,視需求會製作負像的「翻底片」及單純聲軌的「翻聲片」來進行大量拷貝。
2. 《南進臺灣》影片由實業時代社、財界之日本社製作、臺灣總督府協助拍攝、永岡涼風、枠本誠一監製,拍攝年代約為1937~1940年,總時長約65分鐘,主要內容在說明臺灣作為日本南進基地的重要性,以統治者的角度關注殖民政府所帶來的建設與成果,並從臺灣北至南再到東,逐一介紹各地的建設、產業與物產。第3卷片長為966呎4格、時長約10分44秒,內容分別為:
(1) 介紹新竹的茶與油田產業,旁白介紹臺灣茶的種類與外銷市場,並呈現「日東紅茶」工廠設備與生產線畫面,以及新竹產油田地區、產品與設備的畫面。
(2) 由旁白帶出臺中的基本資訊,搭配街景與重點建築,依序為臺中州廳、松岡臺中州知事、臺中公園等。
(3) 關注臺中的香蕉產業,影片呈現工人在香蕉園採收香蕉,送至中寮的香蕉檢查所以及工人在檢查所運送、分級、包裝香蕉的畫面。
(4) 提及臺中的製麻產業,由於臺灣米可兩獲,對於日本母國米的供應是重要的,也提到臺灣對於母國的使命是「砂糖要自給自足,米也要自給自足」,而產米需要米袋,米袋由麻製成,因此在米產地中心的豐原,製麻產業也是重要的。
(5) 大甲、清水一帶在1935年4月21日遭受嚴重震災,但如今已經逐漸恢復,並呈現藺草帽產業以及家庭編織草帽的畫面。
(6) 影片視角再往南走,來到彰化,可見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彰化遺蹟、御駐營之址、八卦山、彰化街景與大肚山高爾夫球場等等場景。
3. 《南進臺灣》一片具有兩個拍攝版本,根據陳怡宏〈觀看的角度:《南進臺灣》紀錄片歷史解析〉一文提到,「最早的版本是1937(昭和12)年1月28日,實業時代社長永岡涼風及財界之日本社主編枠本誠一,為了要讓日本人重新認識作為日本帝國南進基石的臺灣,規劃拍攝《南進臺灣》,以觀光與產業為主題。……。第二個版本則是1940年所拍攝的,……。此次重拍係由於1937年七七事變以來的情勢變化,為使日本人能從國防、產業及文化各層面,對臺灣有更廣泛的認識。」 目前所留存的《南進臺灣》為第一版或第二版尚無明確的定論。而《南進臺灣》的拍攝時代正處皇民化運動時期(1937~1945年),此時期是日本殖民政府從各方各面試圖同化臺灣人的語言、思想、生活與精神等層面,同時也是日本南進論述與南進國策相互呼應並落實的時期,本部影片順應而生。從第一卷開頭中不斷出現的「往南」、「南進」、「南邊」、「臺灣就在那裏」即呼應了日本的南進論述,在片中亦呈現出臺灣總督府的意識形態,藉此展示統治者的統治權力,並利用影像來建構國族與國家認同,同時也不斷提醒著臺灣作為日本帝國南進基地的重要性。
4. 《南進臺灣》透過紀錄片形式,將臺灣影像記錄下來,所拍攝的是臺灣的建築、產業、日常與生活街景,但當中的聲音與脈絡被抽離,取而代之的是嚴肅、不可質疑的旁白語調,藉由旁白來詮釋所拍攝下的影像,而影像經過剪接,呈現出歸順平和的被殖民者與殖民者柔和相處的景象。 《南進臺灣》在歷史意義上可分成數個部分,首先可作為日本時代臺灣電影史的見證。電影是19世紀末新興的娛樂,從1900年開始,逐漸出現於臺灣社會中。1915年以降,電影的審查制度漸漸被建立起來,電影也開始在臺灣被作為通俗教育之用。在1937~1940年間所拍攝的《南進臺灣》,在此脈絡下,須經過臺灣總督府與臺灣憲兵隊的檢查,反映出當時電影作為政治宣傳的用途。 再者,《南進臺灣》做為政治宣傳片,藉由紀實的影像與全知的旁白,以「眼見為憑」的方式再現「真實」,象徵著帝國是如何透過影像來呈現出政治權力與統治正當性。 最後,雖然《南進臺灣》是以統治者視角所剪接與詮釋的影像,但這些影像仍提供人們研究當時代的重要史料,片中人們的衣著、建築樣式、產業活動、街景等各面各景都值得關注與認識。
參考資料
1. 吳密察、井迎瑞總編輯,2008。片格轉動間的臺灣顯影,頁:80。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 謝侑恩,2007。影像與國族建構-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日據時代影片《南進臺灣》為例。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 蔡慶同,2012。《南進臺灣》:紀錄片做為帝國之眼,臺灣社會研究季刊,86:101-113。
編目者
委託編目-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資料保存及展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