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款「尚青」臺灣味,曾是日本人的鄉愁!臺日啤酒的跨世紀情緣

  • 關鍵字:新潮飲料、啤酒、高砂、麥酒、酒樓

  臺灣炎熱的夏天,忍不住讓人想走進便利商店抓幾瓶清涼的啤酒,冷藏櫃一字排開的各種日本品牌:朝日(Asahi)、麒麟(Kirin)、惠比壽(Yebisu)、札幌(Sapporo)……讓人不知道該如何選擇,卻是只有成年人才能擁有的享受。

  小時候,你是否也曾看著大人們雙頰通紅、舉起酒杯大喊「乾杯!」,想偷偷嘗一口時卻被制止呢?說起餐桌上的大人飲品,腦海中第一個想到的或許是「臺灣啤酒」,究竟它具有什麼樣的風味與魅力,能成為臺灣人交際應酬的必備品呢?

  一切的起源,要從臺灣人與啤酒相遇的日本時代開始說起。

啤酒:日本帝國的新潮飲料

  「大正三年(1914 年)七月三十日,(中略)第三次返校日,味珍樓的菜一點二圓,李良弼拿來兩瓶カブト啤酒、餅乾和葡萄四十錢。」 

  當年在新竹公學校任教的黃旺成,某次趁工作的空檔與朋友李良弼,在學校叫酒樓外送小菜一起享用,搭配的消暑飲品就是朋友帶來的「カブト啤酒」。不過,兩位優秀臺灣青年手中的金黃色啤酒,卻被老一輩嘲笑是「馬尿」──其實這款新潮的飲料,隱含著殖民體制帶來的文化衝突。

  日本時代以前的臺灣人其實不喝啤酒。儘管啤酒曾在荷西時代和清代,因貿易活動隨歐美商人傳入,但始終沒有機會真正擄獲臺灣人的味蕾。

  根據《專賣制度前之臺灣酒》的調查,過去臺灣漢人常飲用的酒類以私釀的米酒、蕃薯酒為主,甚至有舊式糖廍用蔗糖、石灰 等製造的「離仔酒」,或是從中國浙江、福建等地運來的紹興酒。原住民各社釀製的酒類更是多元,除了以小米、糯米、玉米、蕃薯作為主原料的酒之外,有的還會混入其他植物與樹脂等草藥 。

  • 杉本良所著的《專賣制度前之臺灣酒》01
  • 杉本良所著的《專賣制度前之臺灣酒》02
  • 杉本良所著的《專賣制度前之臺灣酒》03

  到了日本時代,臺灣開始自日本運來各式各樣的「進口」酒類:日本傳統清酒、燒酌,以及洋酒類,如白蘭地、威士忌、葡萄酒以及啤酒等。其中,啤酒並非來自歐洲的正統啤酒,而是在日本生產的「日式啤酒」。

  所謂的日式啤酒,源自以富國強兵為目標、致力向西方文明看齊的明治時期,日本也開始研究釀製啤酒的技術。明治時期的日本啤酒如百花綻放般,許多品牌陸續誕生。大阪啤酒(朝日前身)、惠比壽,以及黃旺成與友人喝的カブト啤酒,與麒麟啤酒、札幌啤酒合稱「明治五大啤酒」。

日人的鄉愁,造就臺啤始祖

  此時啤酒在臺灣,主要由來臺日本人消費。對於遠在異地的日本人而言,品嘗家鄉熟悉的啤酒,多少能填補寂寞。在臺商人們馬上嗅到商機,1900 年臺北的崎陽商會及千代田屋,同時進口東京啤酒來臺販售 。

  與此同時,市面尚存在兜售私釀酒的臺灣傳統酒店,畢竟私釀酒比起進口酒類便宜得多。因此,進口酒主要的消費者仍是日本人,而私釀酒則多是臺灣人以及勞動階層的日本人購買。

  然而 1907 年總督府頒布「造酒稅」後,私釀酒業者紛紛倒閉或轉型,改變了酒品市場的樣貌。市面上看得見的酒類商品,逐漸改成酒場生產的瓶罐裝酒,與現代的酒品項越來越相像。現代化量產的酒,不僅方便管控品質與衛生,還能運送到戰線作為鼓舞士氣的慰勞品。

  例如1907 年《臺灣日日新報》報導插天山隘勇線的「討蕃隊」,途中遇原住民埋伏射擊,日方陷入苦戰,臨時調派其他警力幫忙。各界為了感念「討蕃」的辛勞,寄贈物資慰勞警察,內容就包含菸草、資生堂藥包,還有臺北特約店送來的多箱啤酒 ,以勞謝警察為平定「混亂」山區的奉獻犧牲。

  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啤酒產量銳減,反倒成為日本啤酒外銷的助力。這股商機,也被在臺灣設有酒場的日本芳釀株式會社社長安部幸之助看見了。他看準臺灣成為啤酒南進基地的潛力,開始籌措資金設立「高砂麥酒工場(建國啤酒廠前身)」,第一批啤酒趕在 1920 年始政紀念日(6 月 17 日)之前上市。

  臺灣啤酒的始祖──「高砂麥酒」就此誕生。

日本賦予臺灣的「高砂」形象

  然而,高砂麥酒的銷量不僅比不過日本品牌,也因臺灣無法種植大麥,原料得仰賴進口,使得成本高居不下。即使想將高砂麥酒銷往其他國家,但歐洲啤酒已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恢復產能,高砂麥酒難以競爭,銷售狀況並不順利。

  不過高砂麥酒仍有個強大優勢。總督府為了保護剛成立的高砂麥酒,不僅免徵造酒稅,甚至在 1922 年頒佈的「臺灣酒類專賣令」中,不將啤酒列為專賣項目。高砂麥酒工場把握喘息的機會,調整大麥原料最佳化風味,更不時舉辦啤酒試飲會,試圖讓大眾熟悉高砂麥酒的口味。

  1923 年,老天賜予高砂麥酒場另一個機會。日本的關東大地震造成多間啤酒工場損害,產量銳減,高砂麥酒得以趁機搶奪市場。這款臺灣生產的啤酒滋味,終於漸漸被大眾所認可。

  高砂麥酒的「高砂」之名,除了是日本對臺灣的古稱,以及指稱臺灣的山區原住民,也與一則日本民間故事《高砂》同名。故事中有對黑松與赤松的樹精老夫婦,他們本來生長在相隔遙遠的地區,卻能跨越地界相守,後來「高砂」也衍生為白頭偕老的意思。

  細看上面這張高砂麥酒的廣告,會發現與其他日本啤酒廣告明顯不同。畫面不只有身著和服的女性,還有身穿中國服坐著的女性,背景是香蕉樹和中國式的涼亭,桌上也擺著一盤香蕉。這些元素除了展現日本人對「來自臺灣」的想像,站立的日本女性為坐著的臺灣女性倒酒,從符號學解讀也似有「日本對臺灣上對下的給予」的意味。

  漢人女性身著的衣服上,有著啤酒花的花紋,日本女性的和服腰帶,也有著小麥花紋,將啤酒元素充分展現在畫面中。而和服上的花紋,也有《高砂》故事衍生出的能劇歌謠的歌詞,以及故事中提及的「熊手」(掃落葉的耙子)等精心設計安排,都顯示這是一張有強烈象徵意涵的海報,暗示了日本期許與臺灣的關係,能像民間故事高砂之松一般,維繫長久的感情。

  除了高砂麥酒賦予的臺灣形象,這款略帶苦澀的啤酒滋味,也反映了臺灣人的舌尖正在轉化。

臺灣人舌尖品嘗到的苦澀滋味

  臺北最具代表的酒樓之一──江山樓是許多紳商的聚會首選,當時四層樓高的建築正立面,就貼有高砂麥酒的廣告文字「ライトビ一ル」,意思是內部有供應淡啤酒。江山樓素以供應道地「臺灣料理」為特色,吸引臺灣仕紳、日本官員名流前來消費,可說見證了啤酒配臺菜的歷史起源。

  對於荷包有限的臺灣青年來說,想要來杯啤酒與朋友聯繫情感,也可以揪團去供應酒精飲料的「珈琲店」,或是去高砂麥酒株式會社開設的「高砂啤酒屋」,兩種消費場所都比酒樓便宜,算是經濟實惠的選擇。這張臺北高等學校同學會的舊照片,拍照地點就在高砂啤酒屋,留下歡聚的熱鬧瞬間。

  另一間同樣販售經典的臺灣料理的山水亭,特別主打臺灣家常菜,如菜脯蛋、東坡刈包、雞腳凍等 ,菜單上還可以見到臺菜配啤酒的組合。呂赫若就曾在日記裡紀錄與李石樵、吳天賞等文藝友人,在山水亭喝啤酒的日子 ,文人手拿啤酒,閒聊文壇大小事,感覺十分愜意。

  • 山水亭菜單(局部)
  • 山水亭菜單(放大)

  時間來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戰爭的氛圍下,任誰都逃不過逼近的戰火,啤酒反而成為日本人與臺灣人共享的語言。1938 年,臺灣漢詩詩人王少濤寫下替日本軍官餞行的景象:

  「麒麟麥酒注盈杯/坐愛高樓喜共陪/春日屏東將遠別/期君戰捷凱旋回。」

  這場酒宴辦在陽明山的逸園溫泉會館,眾人替準備前往戰場的大佐斟滿麒麟啤酒,祝福大佐帶著光榮的戰績凱旋歸鄉。
臺灣啤酒的新篇章

  在戰爭結束之後,那些曾經落腳在臺灣的日本啤酒品牌,也隨日本人離開臺灣。高砂麥酒株式會社由公賣局接收,改為臺北啤酒公司,原來生產的「高砂啤酒」也在 1946 年改名為「臺灣啤酒」,使用與日本時代類似的深色玻璃瓶。「臺灣啤酒」的酒標也歷經多次的修改,使用過綠色、金色、褐色等各種配色,現在我們熟知的青綠色「尚青」臺啤,是在1995年推出的新包裝,透過電視廣告成為現今臺灣啤酒深植人心的形象。

  接下來,臺灣曾有段市面上只有臺灣啤酒存在的日子,沒有日本啤酒或其他國家的啤酒能選擇。直到 1986 年臺美簽訂菸酒協議,臺灣才陸續開放外國啤酒進入,與臺灣有血脈關聯的日本啤酒,更要到 1994 年才再次來到臺灣。

  雖然啤酒滋味牽起了臺日雙方密不可分的味蕾記憶,然而大量飲酒有害健康,更會引響兒童與青少年的大腦神經發育,很可能導致嚴重損害與成癮風險。這款未成年人無法品嘗的「大人的味道」,只能再多等個幾年,成年後一起來接續臺日啤酒長達半世紀之久的歷史情緣。

~ 班與唐

更多相關藏品

參考資料

  1. 岩村益典,〈日治時期臺灣啤酒專賣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2. 許瀧尹,〈家常菜、酒樓、夜市:日治時期文學敘事中的臺灣料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1年。
  3. 曾品滄,〈烽火城市裡的清涼地——淺談日治末期的臺灣料理屋山水亭〉,《中央研究院週報》第1584期,2016。
  4. 青梅市立美術館田島奈都子研究高砂啤酒海報文章,未刊稿。
最後更新日期: 2022/12/12 10:05
TOP
0 藏品申請清單
  • 目前無待申請授權藏品資料
查看授權申請
列表呈現最多10筆,可點選授權申請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