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裡常見的草帽,曾經是邁向國際時尚的臺灣NO. 1!

3700 1
  • 關鍵字:藺草、林投帽、手工藝、時尚、身體觀。

  對你來說,鹿皮、糖、米、茶、樟腦,這幾個歷史課本反覆出現的臺灣農特產應該不會太陌生。但是,你知道曾經一頂頂小帽子,也在日治時期也讓臺灣發大財,光是出口賺來的外匯,僅次於糖和茶葉?就像現在的時裝展,這些帽子年年出新品,從最一開始的藺草帽,到後來的林投帽、紙帽等等,不只流行於日本國內,更輸出歐美大國,成為全世界潮潮的最愛,還主宰了帽商供應鏈!

陽光、椰子樹、草帽──南洋風情的臺灣帽

  故事要從約一百年前的臺灣說起--據說,臺灣史上第一頂草帽是由一位名叫洪鴦的女士製作出來的。她從道卡斯族人日常編織的藺草蓆獲得靈感,在加以改良後,製成遮陽用的草帽。這項道卡斯人用來以物易物的生活用具,搖身一變成為了暢銷的商品。

  在日治初期,草帽產業獲得了總督府的大力扶植,一夕爆紅。一方面,這可以說是政府獨到商業眼光的成果;另一方面,日本對於臺灣這座殖民地有著特殊的南方島嶼想像,也促使這種熱帶風情十足的草帽得以進軍國際,如辻商店的廣告宣傳中便可見許多南洋風情的元素。

  • 昭和3年〈台灣編織製帽業〉
  • 昭和3年〈台灣編織製帽業〉
  • 辻商店臺灣相關商品價目表
  • 辻商店臺灣相關商品價目表

  更有趣的是,當時商人們為了賺錢,腦洞大開,不僅跟風製作藺草帽、林投帽,甚至異想天開地發明出各種帽子,把想得到的葉子都拿來試試看,比如「芭蕉帽」、「檳榔帽」等千奇百怪的產品。

  不過,大家愛的還是具有南國色彩的經典款藺草帽,經宣傳廣告後,外銷一路長紅,大量輸出至日本、上海等地,坐穩出口量常勝軍的寶座;並在研發更多新品之後,以「台灣帽子」的名號打響國際。而大量出口的草帽製品也成為日治後期的宣傳工具之一。例如在1943年出版的《台灣帽子の話》一書,收錄了許多廣告圖像,除了暗示性的畫面如眾人合力舉起一頂大紙帽,或地球被戴上了大草帽,一旁還有日本軍艦與戰機經過;也常見斗大的標語寫著「很好!共榮的台灣帽子」、「台灣帽子 這個亞細亞之帽子」等,甚至還有泰文版本。凡此種種,皆同時隱含著日本壟斷草帽市場的野心,以及擴張統治版圖的決心與鬥志。

日治少年派:時尚時尚最時尚

  猜猜日治時期的年輕人去逛街都穿些什麼?

  《臺灣日日新報》1910年在臺北的一則街頭觀察發現,與一般青年男女學生著西裝、洋裝不同,「少年派」(相對於「老派」)作風的年輕男子們頭戴「林投草帽」、留小辮子,腳踩蝶頭緞鞋,好不招搖。

  而十分喜歡寫日記的《臺灣民報》記者黃旺成,當然不會漏掉關於他日常衣著的生活紀錄,其中草帽明顯地是他的心頭好:比如有次他一時興起,便一下子下單了一打「林投帽」,送禮自用兩相宜——雖然這或許與他的友人兼臺灣民眾黨黨員白成枝,是藺草帽蓆的編織好手有關,但我們仍可從中窺見草帽在時人生活中的重要性與廣泛流傳。

  黃旺成買的「林投草帽」,便是緊跟著大甲藺草帽出現的後起之秀——林投帽。它幾乎是臺灣最早一代的山寨品,以高仿名貴的「巴拿馬帽」而遠近馳名。這種帽子戴在頭上,雖然稍微粗糙了些,但價格可是便宜不少。於是日本、中國,甚至歐美大國的商人們皆紛然下單。想像那個畫面,就好像有些人沒錢又愛跟流行,於是滿街跑的山寨奢侈品,成為了大眾間的頭號明星。

  • 林投帽原料製造工程
  • 林投帽原料製造工程

  至於雖然同樣有名,但既跟不上時代,沒有名牌加持,曾引領風騷的藺草帽,從此便被冷落在一邊,銷售量直直落。1913年,更加搶手的「紙帽」終於被發明出來後,大甲帽的外銷出口跌到了僅剩數千頂——曾經數十萬頂的時尚紀錄,彷彿過眼雲煙。

  • 藺草編寬邊紳士帽
  • 藺草編寬邊紳士帽

  直到戰爭爆發後,日本實施「進口原料管制」,作為本土原生植物製品的大甲藺草帽,才在總督府強力鼓吹下重獲新生,甚至於1941年達到118萬頂。

新舊觀念碰撞下的帽子

  其實,就像泳裝流行以後,帶起眾人健身的潮流,讓大家逐漸接受運動健美的想法一樣——草帽也曾與一代人的思想觀念相互影響。這種影響曾發揮在許多層面,其中一個重要的現象,便是時人髮型的轉換。

  日本政府接收臺灣之後,「留辮」被視為一種陋習,而中國革命的爆發,也促使臺灣本土菁英對「斷髮」的反思。臺灣製帽產業的蓬勃發展,正好是搭上這班順風車。《臺灣日日新報》1911年的一篇報導便指出:

  這陣子以來,此地人們想要剪除滿奴辮髮的需求量很大......斷髮之後,頭頂重量頓時減輕,人們會戴著鳥打帽以調適心情,一時之間,帽子銷量奇佳。香港因為缺貨,帽子價格被烘抬了數倍之高;日本內地的帽子製造業者,甚至出現訂單排到明年春天的盛況。貴地出產的台灣巴拿馬帽,亦不該錯過這個千載難逢的大好商機。

  現代觀念轉移造成的劇烈衝擊,使得草帽搭上這波斷髪潮,搖身一變,成為日治時人的服飾風景之一。「戴帽子」,在日治時期不僅僅是一種美學時尚的展現,更是人們思考「自己究竟是誰」這一問題的具體實踐方式。

  除了髮型的轉換之外,草帽的生產也對傳統「重男輕女」的觀念造成顛覆作用。

  在生產大甲帽蓆的鄉里很早便流傳著「生女比生男好」的俗諺:「食不知味夢不酣,人重生女不生男;生男管向浮梁去,生女朝朝奉旨甘。」大部分帽蓆的工作都落在擅長編織的婦女們頭上,直到日治時期,女性投入編織草帽的報酬甚至可以撐起一個家庭。

  這股風潮在《臺灣日日新報》中亦曾刊載,文章指出臺灣的女性有三大幸事:「一解纏之風漸盛。一法令當廳養苗媳者,宜稟報同居人。一養口帽席之業,日漸普及。」帽蓆產業使得女性能夠走出家裡,出門工作,甚至擔負起一家生計的責任,導致家庭中性別角色的位移;同時,意圖加速生產草帽的改良意見,亦指出纏足對女性工作者帶來束縛,故而應加以廢除。這些事情,在當時簡直顛覆邏輯,違反傳統。

  又有誰能料想得到,這種觀念並不來自於知識份子的說教文章,卻是因為一頂頂小帽子的緣故呢?

~作者:陳誌緯(臺大中文所碩士班)
 

更多相關藏品

  • 製草帽模具
  • 製草帽模具
  • 新竹州帽子株式會社股票與帽子商行名片與編草帽照片
  • 新竹州帽子株式會社股票與帽子商行名片與編草帽照片

參考資料

  1. 〈製帽有望〉,《台灣日日新報》1910.1.29,第3525號,三版。
  2. 〈新流行物〉,《台灣日日新報》1910.6.2,第3638號,四版。
  3. 〈草帽消路〉,《台灣日日新報》1911.7.29,第4016號,三版。
  4. 〈本島女子有三幸事〉,《台灣日日新報》1911.11.8,第4113號,一版。
  5. 〈製帽業之概況:改良上之障礙〉,《台灣日日新報》1911.7.5,第3992號,二版。
  6. 小池金之助,《台湾帽子の話》,臺北:臺灣帽子同業組合聯合會,1943。
  7. 郭金潤,《大甲帽蓆專輯》,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85。
  8. 黃旺成,《黃旺成先生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2017。
  9. 張仲堅,〈臺灣帽蓆產業概說〉,《臺灣文獻季刊》,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0。
  10. 吳奇浩,〈洋服、和服、臺灣服-日治時期台灣多元的服裝文化〉,《新史學》,(臺北:新史學雜誌社,2015)。
  11. 苗延威,〈大甲帽的歷史社會學考察〉,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2013。
  12. 卞鳳奎,〈日治時期臺灣商人在日本經貿活動之研究:以臺灣帽商在神戶的活動為中心〉,《公益財団法人交流協会フェローシップ事業成果報告書》,2012。
  13. 王振勳,〈有關大甲藺及其製品生產變動的歷史考察〉,《朝陽人文社會學刊》,臺中:朝陽科技大學人文暨社會學院,2003。
  14. 王景怡,〈日治時期大甲地區帽蓆產業的產銷特色〉,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2008。
最後更新日期: 2021/03/25 16:38
TOP
0 藏品申請清單
  • 目前無待申請授權藏品資料
查看授權申請
列表呈現最多10筆,可點選授權申請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