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位化

WHAT~什麼是數位典藏?

數位典藏(digital archive)是指將有保存價值之實體或非實體資料,透過數位化方式(攝影、掃描、影音拍攝、全文輸入、轉置等),並加上後設資料(Metadata)的描述,以數位檔案的形式儲存。
簡單來說,就是將各種類型的資料作成可以在電腦上操作使用的電子檔資料。如何利用此一影響全球人類生活以及知識體系的工具,營運未來的博物館文化知識,成為近年來博物館界的熱門課題。館藏品資料的數位化,正是此一波趨勢的基礎工作。

WHY~為什麼藏品要數位化?

在社會變遷與科技發展兩大趨力推波助瀾下,博物館的典藏工作已無法繼續單純地扮演文物的保管者、守護神角色,而必須符合時代的潮流,進而成為資訊的守門員及提供者,藉由即時、互動的新科技之助,來面對相似機構的競爭與挑戰,滿足社會大眾的需求。博物館藏品資訊的分享與交流儼然成為另一種達成博物館目標不可或缺的策略工具。
簡單的來說,以前的博物館都要透過藏品的實體使民眾互動,後來攝影技術讓更多人可以接觸到藏品,現在藏品可以透過數位化資料跟更多的民眾互動,就是讓藏品資訊流通更為便利,並可讓藏品減少被使用的次數(安全及維護考量),應用上更為多樣(可作為展示、出版、仿製品及文化商品…等目的)。

WHEN~何時開始數位典藏?

自1990年美國國會圖書館的「美國記憶」計畫開啟了數位典藏的大門後,世界各國紛紛著力於許多相關的數位典藏工作,而臺灣執行數位典藏工作始於1998年,至今發展已超過十年。而本館則於2003年開始著手進行數位典藏工作,截至2012年底已完成約12,000筆資料。

HOW~如何進行藏品數位典藏?

數位化的過程大致上為物件藉由設備(拍攝或掃描)擷取為影像或影音數位資料,再將數位資料轉製成輸出品,簡單來說讓就是物件(藏品實體)、數位檔案(由螢幕觀看)、輸出品(打樣稿或仿製品)由人眼觀看趨於相近。至於如何要達到這三者趨於相近,則是另一個專業的課題。

  •  使用相機等設備擷取物件影像數位檔。
    使用相機等設備擷取物件影像數位檔。
  • 數位化的品質就是讓物件(圖右)、數位檔案(圖左)、輸出品(圖中)這3者看起來趨於相近。
    數位化的品質就是讓物件(圖右)、數位檔案(圖左)、輸出品(圖中)這三者看起來趨於相近。

並針對每件藏品進行研究,將檔案本身的內容、背景、屬性等內容建入後設資料,為儲存的檔案增添更多背景資訊,也真正達到典藏的目的。
但並非作好數位典藏工作即可,更重要是在於藏品本身的保存維護,這才是博物館最重要的使命(有實體才有數位資料)。

WHERE~藏品數位典藏應用在哪?

藏品數位典藏應用的層面有展示、研究、教學、出版、媒宣、文宣、節目製作、紀錄片、衍生設計、文化商品…等。
而本館最常見的藏品數位化資料,就是應用在展示中,包括展板、佈置、展品、展覽專刊…等。
接著就是出版品,出版的部份有專為藏品出版的,例如「片格轉動間的臺灣顯影」、「經緯福爾摩沙-16-19世紀西方人繪製臺灣相關地圖」、「測量臺灣─日治時期繪製臺灣相關地圖,1895-1945」等;也有利用許多藏品圖像資料的出版品,例如「觀臺灣」,都受到許多民眾的喜愛。
另外,來到博物館的民眾多數都想帶個紀念品,而最有紀念價值即是這個博物館利用藏品衍生的「文化商品」,本館正努力的耕耘這部分,也深受許多民眾的喜愛。

  • 應用在展場中的展板。
    應用在展場中的展板。
  • 應用在展場中各式各樣的仿製品。
    應用在展場中各式各樣的仿製品。
  • 應用在出版品-經緯福爾摩沙-16-19世紀西方人繪製臺灣相關地圖。
    應用在出版品-經緯福爾摩沙-16-19世紀西方人繪製臺灣相關地圖。
  • 應用在出版品-片格轉動間的臺灣顯影
    應用在出版品-片格轉動間的臺灣顯影。
  • 應用在出版品-觀臺灣。
    應用在出版品-觀臺灣。
  • 應用在文化商品-包邊抱枕。
    應用在文化商品-包邊抱枕。

結語~

藉由資訊科技將文物數位化典藏,將館藏品進行建檔、拍攝、數位化等工作,以文字、聲音、影像及視訊方式呈現,使館藏品的資源,得以透過網路,讓民眾及研究者整合性的查詢利用,讓臺灣的歷史及文化更普及於全民,讓世人更了解臺灣歷史文化,讓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屬於全體臺灣人民。

相關照片
點擊檢視本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最後更新日期: 2020/07/13 15:20
TOP
0 藏品申請清單
  • 目前無待申請授權藏品資料
查看授權申請
列表呈現最多10筆,可點選授權申請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