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何不能『上下其手』

  • 來源與出版資訊:黃瀞慧,〈為何不能上下其手?〉,《Watch Taiwan 觀・臺灣》第15期(2012年):頁14-15 ,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開幕至今,吸引了上百萬的民眾蒞臨,一進入展場,映入眼簾的不是栩栩如生的人像就是逼真的文物,由於展示的手法及物件,非常貼近常民的生活,促使熱情的民眾常忍不住去「觸摸」,以感受其精緻細膩的質感,但這樣的對仿真展品或是原件文物『上下其手』其實是種大傷害!那熱門拍照處的「警察大人」就是遭到觀眾「稱兄道弟」的對待而斷臂,要修護就得大費周章亦影響其他觀賞者的權益,而這僅是其中一個例子。一般民眾無法理解當中利害關係,往往對於相關規定充滿疑惑甚至故意違反規定來測試有什麼後果,這樣下去要維持原來設定的展品規模就要受更大考驗了!以下就正式進入主題吧!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品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品

為什麼不能『摸』?

為了讓觀眾更能直接觀察這些仿真展品或是原件文物,加上有些量體較大,因而裸露展出。未裝設玻璃罩等防護措施,並不意味著可以隨心所欲,而是要觀賞者用眼、用心去看。至於為何博物館內的展品及原件文物不能摸呢?當然最重要的原因是「保存文物」,部分文物因年代較久,本身已經稍有磨損,或是材質是金屬、木質、織品類等對溫濕度有較高要求,觀眾隨意觸摸會使汗液、灰塵、鹽、酸和油殘留在文物表面,即使是乾淨的手也可能轉移這些有害的物質,易使這些文物變質,減少壽命,更別說「攀爬」啦!那極易使它們毀損,造成無法預估的損失,導致不利展出和保存,即使那是仿真的展品也一樣。因此有必要在觀眾進館前灌輸這樣的觀念,了解到博物館和到百貨公司畢竟不同,隨意「觸摸」或「攀爬」這些仿真展品或是原件文物,必定造成其污損,甚至影響其他觀眾參觀品質。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品
  • 「受贈展」及「來去臺灣展」展出的船隻,常遭受觀眾「襲擊」。
    「受贈展」及「來去臺灣展」展出的船隻,常遭受觀眾「襲擊」。

保持適當距離

各個博物館對觀眾參觀開放性展品都會採取因應措施,如設置說明牌勸導觀眾不要隨意「觸摸」和「攀爬」展品,或用「伸縮圍欄」隔離,讓觀眾了解並予配合。當參觀人數增加時,不斷增設圍欄,增加警語,甚至增加志工,但「請勿觸摸」、「請勿跨越」提示牌似乎無法擋住觀眾的好奇心,不少人偏要伸手「觸摸」,一兩張警示語沒效果,只好幾個重要或是容易遭「襲擊」的展品旁都擺上,雖然有礙美觀,總比展品被弄壞的好。展場服務人員及志工尚需不斷地提醒「請不要觸摸」,一天要喊個幾百回,得站在展品前嚴格把關,觀眾也莫怪服務人員採緊迫盯人戰術了。

  • 觀眾經常想要跨坐自行車
    觀眾經常想要跨坐自行車
  • 觀眾經常想要跨坐自行車

將您的熱情轉換成愛護展品的心

若站在展品及文物的角度來看,如果您被亂摸、亂碰是不是會很難過呢?相信有同理心的您是可體會的,況且當您拍攝喜愛的展品及文物時,周邊老是有明顯的告示牌及圍欄,是不是挺礙眼的?
觀眾喜歡「下手」,例如摸摸看人像穿著的西裝質感如何,好奇「內裡」,進而解開釦子;或撫摸光溜溜的「農家小朋友」和浮在水面活靈活現的「水牛」等等令人匪夷所思的行為,或許是太渴望深入了解展品了,但都有貼心的服務呀!這時候利用說明牌及導覽員的詳細解說便可以進一步了解用途或是製作的材質,而非「親身體驗」哩!
的確大朋友或小朋友在百貨公司看到喜歡的商品,通常都會興奮地觸摸、把玩,於是到了博物館,依然維持著那種「熱情」,對某些展品有著高度的興致,殊不知這正是博物館人員最擔心、害怕的,為了保護這些展品及寶貴文物能讓喜愛臺灣歷史的朋友及後人欣賞,請將您的熱情轉換成愛護展品的心,手下留情,用眼睛欣賞就好喔!

相關照片
點擊檢視本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最後更新日期: 2020/10/21 10:33
TOP
0 藏品申請清單
  • 目前無待申請授權藏品資料
查看授權申請
列表呈現最多10筆,可點選授權申請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