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地源始/製造地
臺北市永樂町3丁目71番地謙茂茶行(約今臺北市西寧北路83號)
尺寸/重量
長度(X軸):8.3cm 寬度(Y軸):8.3cm 高度(Z軸):9.2cm
文物描述
1.本物件為謙茂茶行製造包種花茶罐。為鐵製材質,長方形罐。底色為黃色,罐面上有著大大的「台」字商標,旁邊寫著「註冊商標 」,「謙茂茶行」,四周寫著「特選香片」。背面底圖為冒著煙的工場,揚起一面旗幟上有個「台」字,上方寫著「臺灣包種花茶」,下方寫著「製造元 謙茂茶行」。
2.日本領臺之初,臺灣總督府極重視臺灣茶業的發展,對臺北、新竹等主要產茶地區進行茶業調查,並推動臺灣茶業改革。從茶園經營管理的改良、茶業人才的養成、茶業的輔導獎勵、優良茶樹的選種、茶樹栽培與茶葉摘採方法的改良、機械製茶的試驗與推廣、茶業產銷組織的成立、茶葉交易的簡化與合理化、茶葉品管機制的建立、國際茶市場的拓展、茶葉行銷的廣告宣傳,以及臺灣紅茶的發展等。在茶業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除了官方扮演主要的推手之外,民間運用自身的力量投入茶業之改良亦頗有成就,1918年總督府推行茶業獎勵計畫、鼓勵茶農組織茶業組合之,臺北州與新竹州茶產地紛紛成立茶業組合或茶業公司,並進一步組織茶業公司聯合會或茶業研究會,以集體的力量協調地區茶葉之產製,並舉辦各項活動推動茶業改良的工作。
3.謙茂茶行是由出身大稻埕的陳清玉所開設。陳清玉生於1891年,1913年時曾任發記茶行南洋支店主任,1917年開設謙茂茶行,地址在臺北市永樂町3丁目71番地,從事茶葉外銷,事業觸角及於南洋,並在今印尼爪哇設立支店。
參考資料
1.張忠正,2010。日治時期臺灣茶葉的發展,德霖學報,24:1-20。
2.林進發,1934。臺灣官紳年鑑,頁:168。臺北:民衆公論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