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您,本作業功能,會使用到javascript呈現作業過程的訊息提示或功能呈現,操作過程請開啟「使用javascript」功能。謝謝。
Remind you that this job function will use the message prompt of javascript rendering process, please open the "use javascript" function. Thank you.

::: 基隆稅關昭和13年警笛聲使用公告

點擊檢視本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圖片授權聲明: PDM
文物名稱
基隆稅關昭和13年警笛聲使用公告
登錄號
2022.006.0014
類別
圖書文獻類 > 文書檔案 > 政府文書
歷史分期
1926-1945(日本時代-昭和時期)
材質
紙質
尺寸/重量
長度(X軸):20.2cm 寬度(Y軸):28.3cm 重量:0.7g 
關鍵字
サイレン吹鳴ニ鬪スル件、基隆稅關、基隆關稅長、小林長彥、臺灣總督府總務長官
文物描述
本物件為1份基隆稅關長發給稅關所屬部課長、各支署長、各監視署長的公文,名為「サイレン吹鳴ニ鬪スル件」,時間為昭和13年(1938)5月26日,時任基隆關稅長為小林長彥。內容記載,轉達臺灣總督府總務長官公文意思,將於5月27日海軍進行默禱2月23日敵機空襲事件,將在之後每日正午吹響警報。至於林氏家族為何保有這張基隆關稅公文?需待日後進行文物研究時,再進一步深入了解。

「基隆稅關」為臺灣對外貿易關係中,重要的開放通商口岸主管單位之一。最早於清咸豐8年(1858)因《天津條約》規定臺灣為開放通商口岸,而於同治元年(1862)以「滬尾守備署」為基礎,在淡水正式設立海關,辦理通商事宜。同治2年(1863)才正式在淡水設立「海關總稅務司」,辦理通商事宜,轄理範圍涵括滬尾及淡水河沿岸各地、大稻埕、艋舺。清朝末年所設立的海關其實有二種︰一為常關(舊海關)、一為洋關(新海關)。常關是徵收國內船所在貨物之關稅者;洋關乃是對外國船所在貨物徵收關稅之機關。因此,自同治2年(1863)至同治4年(1865)之間,雞籠(今基隆)、打狗(今高雄)、安平在此結構下相繼開關,其隸屬關係是淡水為本關,雞籠、打狗、安平為支關,關務統由淡水海關統理。其中,在同治2年(1863)於雞籠所設立的洋稅關,便是基隆稅關的前身。光緒21年(1895)年臺灣割讓日本後,同年(1895)的8月5日淡水海關稅務司,將淡水、基隆兩海關正式移交日本。大正10年(1921)臺灣關稅事務由臺灣總督府官房外事課管轄,以淡水為總關統轄關稅事宜,下設有基隆、安平、高雄三個分關。大正5年(1916)將「淡水稅關總關」移設臺北大稻埕,下設基隆、安平、高雄、淡水四個支署。昭和9年(1934)7月1日臺灣稅關組織進行重要改制,「稅關基隆支署」改制為「基隆稅關」,與高雄稅關成為全台唯二的海關最高單位。昭和19年(1944)1月1日,臺灣總督府將基隆、高雄兩稅關併入港務局組織系統。戰後,民國34年(1945)12月1日海關總稅務司署接收臺灣關務,在臺北市設立臺北關稅務司公署,管轄濁水溪以北之通關事務,並於基隆設立支關。民國36年(1947)9月1日臺北關稅務司公署遷至基隆,同時裁撤基隆支關。民國38年(1949)12月,總稅務司與海關總稅務司署隨國民政府遷往臺北;原隸屬海關海務部門的港務業務轉由交通部各地港務局負責,惟助航設備仍由海關管理。民國58年(1969)7月1日重新調整關區,劃分業務;將臺北關稅務司公署原轄退稅課及位於臺北市之駐臺北機場支所、駐臺北郵局支所,劃歸新設立之財政部臺北關管轄;原臺北關稅務司公署則改名為財政部基隆關。民國80年(1991)2月1日《財政部關稅總局組織條例》公布實施,海關總稅務司署改組為「財政部關稅總局」;財政部基隆關改制為「財政部基隆關稅局」。

小林長彥,本州栃木縣人,昭和5年(1930)至昭和8年(1933)歷任警務局保安課、高雄州內務部事務官。昭和9年(1934)升任交通局總務課參事,至昭和11年(1936)歷任交通局總務課、鐵道部監督課參事。昭和12年(1937)出任稅關基隆稅關關稅長兼庶務課長,至昭和14年(1939)才由基隆稅關關稅長職務退職。
編目者
陳柏志
編目日期
2023/02/08
最後更新日期: 2025/03/13
TOP
0 藏品申請清單
  • 目前無待申請授權藏品資料
查看授權申請
列表呈現最多10筆,可點選授權申請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