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重量
長度(X軸):40.2cm 寬度(Y軸):28.4cm 重量:1.7g
關鍵字
基隆稅關、淡水支署、基隆關稅長、新聞紙名、發行日期、蓄音機
文物描述
本物件為9筆署名基隆關稅長的基隆關稅公文,包括有「新聞紙行政處分ノ件」、「蓄音機レコ〡ド並同解說書行政處分ノ件」,時間分別為昭和13年(1938)的5月份及6月份。至於林氏家族為何保有這些基隆關稅公文?需待日後進行文物研究時,再進一步深入了解。
「基隆稅關」為臺灣對外貿易關係中,重要的開放通商口岸主管單位之一。最早於清咸豐8年(1858)因《天津條約》規定臺灣為開放通商口岸,而於同治元年(1862)以「滬尾守備署」為基礎,在淡水正式設立海關,辦理通商事宜。同治2年(1863)才正式在淡水設立「海關總稅務司」,辦理通商事宜,轄理範圍涵括滬尾及淡水河沿岸各地、大稻埕、艋舺。清朝末年所設立的海關其實有二種︰一為常關(舊海關)、一為洋關(新海關)。常關是徵收國內船所在貨物之關稅者;洋關乃是對外國船所在貨物徵收關稅之機關。因此,自同治2年(1863)至同治4年(1865)之間,雞籠(今基隆)、打狗(今高雄)、安平在此結構下相繼開關,其隸屬關係是淡水為本關,雞籠、打狗、安平為支關,關務統由淡水海關統理。其中,在同治2年(1863)於雞籠所設立的洋稅關,便是基隆稅關的前身。光緒21年(1895)年臺灣割讓日本後,同年(1895)的8月5日淡水海關稅務司,將淡水、基隆兩海關正式移交日本。大正10年(1921)臺灣關稅事務由臺灣總督府官房外事課管轄,以淡水為總關統轄關稅事宜,下設有基隆、安平、高雄三個分關。大正5年(1916)將「淡水稅關總關」移設臺北大稻埕,下設基隆、安平、高雄、淡水四個支署。昭和9年(1934)7月1日臺灣稅關組織進行重要改制,「稅關基隆支署」改制為「基隆稅關」,與高雄稅關成為全台唯二的海關最高單位。昭和19年(1944)1月1日,臺灣總督府將基隆、高雄兩稅關併入港務局組織系統。戰後,民國34年(1945)12月1日海關總稅務司署接收臺灣關務,在臺北市設立臺北關稅務司公署,管轄濁水溪以北之通關事務,並於基隆設立支關。民國36年(1947)9月1日臺北關稅務司公署遷至基隆,同時裁撤基隆支關。民國38年(1949)12月,總稅務司與海關總稅務司署隨國民政府遷往臺北;原隸屬海關海務部門的港務業務轉由交通部各地港務局負責,惟助航設備仍由海關管理。民國58年(1969)7月1日重新調整關區,劃分業務;將臺北關稅務司公署原轄退稅課及位於臺北市之駐臺北機場支所、駐臺北郵局支所,劃歸新設立之財政部臺北關管轄;原臺北關稅務司公署則改名為財政部基隆關。民國80年(1991)2月1日《財政部關稅總局組織條例》公布實施,海關總稅務司署改組為「財政部關稅總局」;財政部基隆關改制為「財政部基隆關稅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