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重量
長度(X軸):47.9cm 寬度(Y軸):35.7cm 重量:21.3g
文物描述
1.本件是《臺灣賊兵降伏之圖》版畫,版畫整體共由3張繪紙黏貼接續拼成,為單面彩色印刷木版畫,本圖描繪主題是1874年西鄉從道率軍攻打牡丹社的歷史事件。畫面內容描繪出日軍整齊列隊,隊伍後方的遠景停泊一艘掛著日本國旗的船艦;日軍前方的臺灣原住民髮絲散亂,受到日軍包圍而聚集一處,整體表現出日軍人數眾多、聲勢浩大,而臺灣原住民受到制伏,跪地求饒的樣子。畫面中間上方標示主題「臺灣賊兵降伏之圖」,右方題字由右至左分別是「參軍陸軍少將谷于城朝臣」、「征蕃都督陸軍中將西鄉從道朝臣」、「參軍海軍少將赤松則良」,標出乘坐在馬背上的日軍身份即為此次攻打臺灣的主將西鄉從道和兩名副將赤松則良與谷于城。
2.牡丹社事件指的是1874年日人西鄉從道率軍攻打臺灣恆春半島上原住民族部落之衝突事件。事件起因於1871年一艘琉球國宮古島的船隻音域船難漂流到臺灣後,幾天後54名船員遭高士佛社和牡丹社族人(兩社皆為後來的排灣族群)攻擊殺害。事後日本政府以此為由,向清國干涉。1874年,雖然日本政府在內部政爭與英國的調解下決定暫時停止出兵,但在前線的西鄉從道仍強行展開軍事行動,於當年5月8日登陸社寮,攻陷石門,重挫原住民。日軍出兵臺灣約近半年,最後日本與清國簽訂「北京專約」,清國賠款、日軍撤兵,才告落幕。
參考資料
1.黃驗撰文,2015。臺灣歷史地圖,頁:78-81。臺南:臺灣史博館;臺北:智慧藏學習科技。
2.陳芳明等,2020。課綱中的臺灣史:跟著專家學者探索歷史新視野。臺北:臺灣商務。
3.馬孟晶,2019。轉捩年代的投影-清大文物館籌備處甲午乙未戰爭浮世繪展,歷史文物,300:6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