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重量
長度(X軸):36.4cm 寬度(Y軸):25.8cm 重量:5.9g
文物描述
本文物為三張照片所組成,左上角為霧社事件殉難殉職者之墓的照片;左下角則為兩名原住民獵首完,蹲於遭獵首之頭顱後方;右下角則為一短髮女性之照片。 霧社事件殉難殉職者之墓為日本人於事件爆發後兩年後,昭和7年(1932年)於霧社地區所設,為日人的慰靈塔,而在民國61年(1972年)台灣與日本斷交後,遭到拆除。世界上有許多族群都有獵首的習慣,而在台灣原住民當中,除達悟族外,大多有獵首的習慣,其目的為祖先遺訓或道德要求,獲得英勇的象徵,或是將人視為祭品,祈求豐收、成年禮等等習俗,為了就是展現英勇、吸引女性、爭取領土、敬畏或祭祀鬼神等用途。而出草者獵首成功後,回部落便會進行慶功宴,並以各族的方式安撫敵首靈魂,慶功結束後,將其掛起,等到化為乾淨頭顱,存放在各族放置的頭顱的敵首棚。
參考資料
1.古川ちかし撰;黃雅芬譯,〈賽德克·巴萊Seediq Bale及台灣原住民的現況〉,《Eaphet Newsletter》NO.8中文版,(2012),http://web.thu.edu.tw/mike/www/eaphet%20nl/8M/8M-furukawa.html,2016.7.27檢索2.周婉窈,〈試論戰後台灣關於霧社事件的詮釋〉,《台灣風物》60卷3期,(2010年9月,台北),頁11~573.蕭晏翔,〈交易、獵首與邊區社會秩序:以烏溪上游至霧社為中心(1874-1898〉(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5),頁734.〈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獵頭習俗〉,台灣原住民電子報,http://www.kgu.com.tw/front/bin/ptlist.phtml?Category=361765,2016.7.23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