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重量
長度(X軸):18.3 寬度(Y軸):25.3 高度(Z軸):0.8 重量:169.8
文物描述
本文物為筆記本,以日文書寫,封面即寫著「台灣霧社關係」,並註明時間為1979年8月8日,內頁註明了作者為佐山 享,其中內容先為霧社地區及霧社事件的相關文獻,並寫有其相關文獻的發行時間、作者、出版社、內容等資訊,更有霧社地區原住民頭目的名單及其性格統計或是警察的資料、黑白照片、相關報導等霧社地區的相關資料,並畫有一些位置圖。
霧社事件發生於昭和5年(1930年)10月27日,為霧社地區的賽德克族馬赫坡社(Mehebu)、荷歌社(Gungu)、吐囉灣社(Truwan)、斯固社(Suku)、羅多夫社(Drodux)、波阿崙社(Boarung)六社參與,其中以馬赫坡社的莫那魯道為首,在能高郡在霧社公學校運動會上時進行攻擊,事發後,日軍及警察部隊使用飛機、大砲、毒氣等武器,更利用其他部落(味方蕃)參與鎮壓,使得賽德克族人傷亡慘重,後參與攻擊的部落,其婦女位不拖累族人,多在樹林中自殺。事件結束後,經統計有644人,其中男性332人、女性312人,死於戰場或自殺而亡,日本將倖存者強制移至川中島(今清流部落)居住。
賽德克族依照發音聲調的不同,可分為德克達亞群(Tgdaya)、道澤群(Toda)、托洛庫群(Truku),其擁有紋面與其信仰靈魂不滅的Utux有關,需取得紋面,其靈魂才可通過祖靈橋(Hakaw Utux),回到Utux。因而建立其部落的律法Gaya/Waya。在過去被視為泰雅族分支,在2008年4月23日,正是從泰雅族中分離,為臺灣第14族。
參考資料
1.林培如,〈電影《賽德克·巴萊》的歷史書寫與歷史意識〉(臺北市:臺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2015年),頁49~552.方素梅,〈霧社事件及其餘生一族的歷史記憶-兼評《又見真相:賽德克族與霧社事件》〉,《中國邊政》201期(2015年3月,新北市新店區),頁55~683.吳傳國,〈臺灣原住民抗日戰史之研究-以霧社事件為例〉,《國防雜誌》25卷2期(2010年4月:臺灣),頁131~1424.〈賽德克族〉,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http://www.tacp.gov.tw/home02.aspx?ID=$3136&IDK=2&EXEC=L,2016.7.13檢索5.林文德,〈霧社事件影響賽德克三群間族群關係研究〉(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