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重量
長度(X軸):11.7cm 寬度(Y軸):9.9cm 高度(Z軸):22.2cm 重量:639.9g
文物描述
1.本件木雕地藏王菩薩像,作結跏趺坐姿態,坐於蓮座之上,表面施作塗裝粧佛技法,局部粧佛剝落。頭戴毘盧冠,顏面表現青年比丘相貌,雙眼垂視,山根塌、鼻樑短,身著右衽寬袖僧袍、左肩綴有袈裟環釦。雙足盤腿,雙手相疊成禪定印置於腹前,掌托明珠。蓮座為束腰仰覆蓮式,蓮座上覆蓋坐布,坐布又稱座具。本件判斷為地藏王菩薩主要依據比丘形象,以及手中明珠,呼應《地藏王菩薩本願功德經》:「明珠照徹天堂路」的典故。
2.地藏王菩薩或稱地藏菩薩、幽冥教主,名稱源自《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與觀世音菩薩、文殊、普賢菩薩一同被尊奉為漢傳佛教四大菩薩。地藏王菩薩的信仰在唐代與幽冥信仰相融合,在地獄救度苦難的形象至宋代已深植民間,明清以來則盛行新羅王子金喬覺為地藏化身之說。關於地藏王菩薩的造像,受唐朝大歷年間流行於民間社會的《還魂記》影響,藉此在晚唐五代以後,地藏像多半呈現頭戴風帽、托寶珠、持錫杖的僧侶模樣,並以僧侶來象徵濁世的清流,身旁有文殊師利菩薩化身的金毛獅,金毛獅在《西遊記》改寫為「諦聽」,因而造像常表現成趴伏的形貌,一耳向上、一耳朝下,比擬正在凝聽世間聲音的情況。(富俐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謝宗榮計畫主持)
參考資料
1.顏素慧,2002,《觀世音菩薩小百科》。臺北:城邦文化公司。
2.陳清香,2015,〈大觀音亭佛龕早期觀音等供像探討〉《府城大觀音亭與觀音信仰研究》。臺北:里仁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