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分期
1683-1895(清代)
1861-1875(清代-同治)
尺寸/重量
長度(X軸):12.4cm 寬度(Y軸):18.6cm 高度(Z軸):1.7cm 重量:89.6g
文物描述
封面有「張秋隆寫」,首頁則多所註記, 錄有多位家族中人的姓名,次頁則抄有本冊「切要什字什貨類,張佳平讀」,並註明時間為「大清同治七年歲次戊辰桐月」。
手稿前半部先輯有部分「百家姓」,後頭則是錄有「(竹敢)仔店什貨」的雜字類蒙書,內文以民間生活常見字詞堆砌,輯為整齊押韻的四言形制,方便民眾記憶,如:乾貨米糖、食材肉品、祭儀器用、織品飾件、衣帽鞋褂、婦人珠飾等。
這類的「四言雜字」教材,在漢人社會的知識傳播,多以手抄,根據對照由李開章所校正的《四言雜字》, 考證溯源。風水師以閩南語「(竹敢)仔店什貨」為記,或為因應當地民情、或職業,講求實用所需或而摘錄。
參考資料
鐘義民《增訂臺灣地理圖記》,臺北:武陵出版,2005
王志宇《寺廟與村落——臺灣漢人社會的歷史文化觀察》,臺北:文津出版,2008
張昀浚《臺灣奇譚;民間地理風水傳說》,臺北:臺灣書房,2008
黃震南《取書包,上學校——台灣傳統啟蒙教材》,臺北:獨立作家出版,2014,
趙九峰《地理五訣》,臺北:武陵出版
增田福太郎《臺灣宗教論集》,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印行,2001
王爾敏《明清社會文化生態》,臺北:商務出版,2002
楊國柱、鄭志明《民俗、殯葬與宗教專論》,臺北:韋伯文化,2003
洪健榮〈當「風水」成為「禍水」——清代臺灣社會的風水糾紛(上)〉,《臺南文化》新61期,2008.9
洪健榮〈風水習俗與清代臺灣區域開發的互動〉,《臺灣文獻》第57卷第1期,2006.3
洪健榮〈清代臺灣社會的風水習俗〉,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3
洪健榮〈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對於「風水」的知識建構〉,《臺灣文獻》64卷2期,2013
陳進國〈安鎮符錄的利用與風水信仰的輻射〉《世界宗教研究》4期,2002
陳進國〈寺廟靈籤的流傳與風水信仰的擴散--以閩臺為中心的探討〉,《道教月刊》34期,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