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重量
長度(X軸):40.7cm 寬度(Y軸):54.6cm 重量:11.7g
文物描述
1.本文件為昭和19年(1944)1月17日興南新聞臺灣本社發行之《興南新聞夕刊第4672號》第一頁,當時正值太平洋戰爭時期,報紙內容提及機械化國防協會的運動目標:機甲思想普及,以及軍需社會法基指定共一百五十社。另外,本期探討的主題尚有:產報運動的強化、憲兵隊司令官更迭、世界戰局的展望(下)、國際展望、百五十社を指定、翼狀運動的五目標、第二號海防艦進水式、留學生入學銓衡。大致上來看,本期的內容主要是在探討日本國內的行政及法律,以及世界戰局的展望。
2.《興南新聞》源自於《臺灣民報》,1923年4月15日首度在東京創刊並發行,是當時臺灣人唯一可在公眾平台上自由言論的刊物,但一開始只限在日本發行,直到1927年才經當時總督伊澤多喜男批准,首度在臺灣發行。到了1930年,《臺灣民報》為發行日刊做準備,乃增加資本額並改組為《臺灣新民報》,後於1932年獲許發行日刊,其中三分之一的版面為日文,其餘以漢文為主。
3. 1936年小林躋造總督上任,開始推行皇民化運動後,逐步控制臺灣人的思想及言論,《臺灣新民報》遭受日本政府透過新聞檢查箝制其言論,最後更被強迫廢除漢文版。這樣的情況在中日戰爭爆發後更變本加厲,政府甚至有意將其與各大刊物合併以便控管。雖然《臺灣新民報》在1941年透過改變刊物言論的風格,以及改名《興南新聞》來因應局勢,暫時避免掉被合併的危機,然而到了1943年3月,仍被迫與其他五家報社合併為《臺灣新報》,日治時期表達臺灣人想法的刊物就此停刊。
參考資料
1. 近藤正己,林詩婷譯,《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上)(下)》(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頁368-383。
2. 許光武〈帝國之眼:日本殖民者與它的「他者」臺灣〉,(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亞研究所博士班,2006),頁99-107。
3. 廖佩婷,〈《臺灣新民報》文藝欄研究:以週刊至日刊形式的發展與轉變為主〉(台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班,2013),頁18-34。
4. 賴秀峰,〈日據時代臺灣雜誌事業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班,1973),頁3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