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您,本作業功能,會使用到javascript呈現作業過程的訊息提示或功能呈現,操作過程請開啟「使用javascript」功能。謝謝。
Remind you that this job function will use the message prompt of javascript rendering process, please open the "use javascript" function. Thank you.

::: 傳林文欽藍色綢平金銀繡雲蟒紋男袷袍

點擊檢視本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圖片授權聲明: PDM
文物名稱
傳林文欽藍色綢平金銀繡雲蟒紋男袷袍
登錄號
2013.020.0377
類別
器物類 > 政治社教 > 官服
歷史分期
1875-1895(清代-光緒)
推測年份
1884~1895
年份描述
清光緒10-11年(1884-1895)
創作者/製造者
不詳
產地源始/製造地
面料為中國北方
材質
織品
尺寸/重量
長度(X軸):237.5 寬度(Y軸):137 高度(Z軸):1 重量:1.74 
關鍵字
男性、絲緞、盤金刺繡、蟒袍、織品、黃銅、金銀線
文物描述
1. 本件為傳林文欽藍色綢平金銀繡雲蟒紋男袷袍,屬清代典型官員吉服袍,特徵為圓領、ㄏ形大襟、開襟處作五紐五釦(鎏金釦),為銅鎏金質,其中領口一枚、襟口圓弧處一枚、腋下三枚。大襟內側下襬處另有一布質暗釦,可緊扣底襟,以防活動時大襟下襬任意飄動。袍身左右兩邊接有石青色當臂,末端接馬蹄袖,下擺前後作二開裾。
2. 所見通身面料為藍色緞,上以盤金刺繡五爪金蟒共九隻,分別位於前後上幅及兩肩正蟒共四隻,前後下擺左右行蟒四隻,另底襟處亦繡有一隻行蟒,所見行蟒作飛騰之姿。主紋以外,通件繡有靈芝形雲紋,間散佈著暗八仙紋、雜寶紋、仙鶴紋、蝙蝠紋等各式吉祥紋飾,充滿祥瑞之意。下擺端繡有海水江崖,象徵著江山永固,見有雜寶紋樣錯落於波濤之間,波濤之下亦有雲紋,雲紋下為立水紋。另於領口、袖口、大襟邊緣亦繡以正蟒與行蟒紋樣,皆以石青片金布料鑲邊。該蟒袍內側作有淺藍色內裏,是為袷袍形式。
3. 傳林文欽蟒袍採用典型傳統中國「京鏽」之工藝,所見使用的金銀線直徑較細,相對需要耗費較多的工時繡製,且局部紋飾運用纏繞各色絲線的金銀線,以改變金銀線的色澤,增添金銀線運用變化和色彩層次,固定金銀線的釘線色澤,依金屬線色澤而訂,如捻金線釘紅線、捻銀線釘白線,纏繞各色絲線的金銀線則使用各色絲線來釘繡。平金的表現方式也相當多元,有像立水紋拉直線來回平鋪,有像蟒頭沿紋飾輪廓由外往內盤繞,有像龍珠由內往外繞圓,有像龍身一層一層的疊鱗繡法,也有像龍鬚或海水紋只繡輪廓線條的作法,是相當細緻的平金繡件。雖然此件蟒袍以平金表現技法為主,但局部仍有繡線點綴色彩,如正蟒的鼻、口和角以繡線鋪針平繡,蟒眼以高繡技法,增添一點立體效果,眼球外圈和眉以滾針繡製,蟒肚以黑色繡線紮針勾勒分節效果,蟒頭和背脊釘縫粗黑繡線加強輪廓修飾,背景雜寶紋和蝙蝠紋眼睛則使用打籽繡來點綴細節。
4. 清代蟒袍正式名稱為「吉服」,又稱「花衣」,係官員服制中僅次於朝服之服飾,一般同時搭配吉服冠、吉服帶、補服穿用, 其作為官員於各項喜慶節日、迎送及謁見上司等官方場合時之著裝。 清代吉服依循滿族「國語騎射」之傳統,諸多形制承襲自滿州服飾特點,如馬蹄袖於拉弓時可以護手、下擺作開裾更便於上馬,多方面體現了北方騎獵文化的生活智慧。
5. 林文欽(1854-1899),諱萬安、字允卿、號幼山,係頂厝系林奠國之三公子,林獻堂之父,據《林氏族譜》記載,林公生前「性溫和,待人接物,出於至誠,而尤以孝友事父兄」。文欽公於光緒10年(1884)入臺灣府府學(附生),歸臺灣兵備道兼提督學政劉璈之門下。時法人進犯臺灣,劉璈欲招募林朝棟及林文欽等人組織仁、義、禮、智、信五字營土勇協防,後由林文欽以候選同知銜率兵丁五百名組成「義」字營響應,駐紮臺南,並支援軍隊器械、糧食。
6. 光緒11年(1885)林文欽又奉臺灣總兵吳鴻源之命,調駐於中路苗栗通霄地區,然中法戰爭後,劉璈遭臺灣巡撫劉銘傳以貪汙等罪參奏革職,林文欽也因捲入雙劉政爭而遭革職。頂厝林朝棟則因抗法有功而獲劉銘傳褒揚,亦反映林家人為延續家族勢力,不得不各自投靠當時臺灣兩個最大的官府勢力,由於林朝棟與劉銘傳的關係日趨緊密,故光緒十二年(1886)透過林朝棟的居中協調,恢復其生員的身份。爾後林文欽持續盡力透過捐輸方式,改善官府對自己的負面形象。
7. 光緒16年(1890) 林文欽因協助清賦有功,獲劉銘傳奏請賞加道銜(四品)。後於光緒19年(1893)仍然以臺灣府附生資格赴福建鄉試癸巳恩科,中式第79名舉人,取得正途身份,成為了林家乃至霧峰地方之首位以科舉途徑入仕之人,同時成功扭轉林家成員以往皆以「武職」或「捐納」晉身官紳的形式。
8. 乙未割臺之後,下厝林朝棟、楊水萍等率其族人內渡中國,並將其主持的撫墾製腦事業轉由下厝林輯堂(朝宗)、林紹堂(朝斌)以及頂厝林文欽經營管理,文欽也此時接續經營樟腦行銷香港的事務,而霧峰林家的主導權這才開始逐漸轉移至頂厝。文欽於光緒25年(1899)10月21日赴港旅寓途中病逝,享年46歲,歸葬大里杙。至日治時期,頂厝成為霧峰林家發展核心,其中又以林文欽、林文鳳派下之林獻堂、林烈堂為領導人物,並影響近代臺灣民族自決、啟迪民智、文化革新等各項發展。
(以上文字摘綠自盧泰康、廖柏豪,2020)
參考資料
1. 盧泰康、廖伯豪,2020。「108至109年藏品文化資產價值分析計畫」期末報告》,委託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執行單位: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
2. 廖伯豪,2016。華服彰祿──從王得祿傳世蟒袍談清代官員吉服,故宮文物月刊402:40-50。
3. 許雪姬,1980。岑毓英來臺背景及其理臺措施之研究,臺北市耆老會談專集,頁317。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4. 黃富三,2004。林獻堂傳,頁8-11。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編目者
藏品編目管理員
編目日期
2023/08/29
最後更新日期: 2023/08/29
TOP
0 藏品申請清單
  • 目前無待申請授權藏品資料
查看授權申請
列表呈現最多10筆,可點選授權申請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