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重量
長度(X軸):21.2cm 寬度(Y軸):27.7cm 高度(Z軸):0.6cm 重量:26.4g
文物描述
1.本件新明通藥行「明通牌」寄藥袋為寄藥包之組件6,本寄藥袋分為訂購表及透明塑膠袋2部分,訂購表置於透明袋內,並在左上角以串上一條細紅繩供吊掛用。訂購表為厚卡紙印製,彩色雙面印刷,其封面以明通製藥公司的葫蘆商標為主圖,主圖上方有「台灣省衛生處許可」及「葫蘆商標」字樣,並以緞帶框做為裝飾,主圖下方則放「明通神藥」、「治痛丹」及「明通保身丹」3款明通製藥的藥品包裝圖及「高貴西漢藥配合」、「總售處台中市新明通藥行」字樣,左右側分別有「省藥學證 博士方劑」、「救急好藥 家庭常備」字樣;封面的右上側一紅底黃字方框印「經濟部中央標準局商標註冊證第一三六三號」,封面最下處則印上了「陶朱公理財十二則十二戒」。封底為藥品訂購表,載明藥品名稱、主治、單價、以及每次補充更換藥品的個數及日期,訂購表上有黑筆的紀錄痕跡;訂購表格的上方印有食物相剋表與使用注意事項,下方印新明通藥行的地址與電話號碼,電話號碼前半部被黑筆塗蓋。透明袋則用來承裝寄放的藥品,。2.由訂購表中可見該寄藥袋中的藥品有保身散、神藥、黑藥丸、治痛丹、咳熱愛兒康、面達梅、治痛丹、愛兒菜、黃金油、建功丸、理嗽片、治傷風錠、紅藥膏、治消炎片、治傷風液、理皮膏、治通丹液、治咳夜、治痛丹錠、治傷風顆粒、新如意油等治療風邪感冒、腸胃消化、止痛、皮膚疾患等內用外服皆有的家庭常備成藥。3.日治時期及二戰後初期寄藥袋為紙製,後期因為消費形態改變,寄藥次數減少,改為寄放罐裝或盒裝藥品,故逐漸演變改為更大的透明袋或其他提袋帶來承裝藥品。寄藥包與成藥成為1950年-1970年臺灣醫療服務的主流,至1970年代臺灣醫療普及後方逐漸式微。
參考資料
1.吳秋儒,2011。藥品宅急便—「寄藥包」之研究。新北:淡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余思儀 ,2014。臺灣「寄藥包」封面視覺表現之研究— 日治時期末迄今(1895-2013) 。新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設計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學所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