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分期
1945-1965(二戰後初期)
1965-(1965迄今)
尺寸/重量
長度(X軸):16cm 寬度(Y軸):15.8cm 高度(Z軸):5.6cm 直徑:16cm 重量:293.1g
文物描述
戰後初期家庭常見之釉下多彩瓷碗。微侈口、弧壁、帶圈足碗。與同時期其他常見之敞口、弧壁寬腹的帶圈足碗,器身幾乎一致,但口緣略作變化。圈足以外全器滿釉,底足刮釉,露胎處呈黃色。全器施以淡黃色釉,碗外壁素面無紋,碗口施作一道青色釉彩,碗內壁以鈷藍及粉紅彩噴釉裝飾長方色塊與五瓣花的幾何圖案,具有抽象的現代感。1940年代開始臺灣窯場逐漸發展釉下多彩技法,隨著化學合成釉彩推陳出新,1950年代至1960年代碗盤餐具的繽紛色彩豐麗多變,上色技法亦不斷翻新,產生了變化多端的新產品。研究者稱,噴繪的方法大約從民國四十四、五年左右開始發展,正是鶯歌碗盤業的鼎盛時期,該件作品胎釉燒結與釉彩發色良好,應屬戰後初期1960年代前後鶯歌等臺北窯場製品。
參考資料
1. 徐文琴、周義雄,1993。鶯歌陶瓷史。臺北縣:臺北縣立文化中心。2. 陳新上,2002。阿嬤硘仔思想起:館藏臺灣日用陶瓷。臺北縣: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