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分期
1926-1945(日本時代-昭和時期)
1945-1965(二戰後初期)
尺寸/重量
長度(X軸):12.8cm 寬度(Y軸):12.6cm 高度(Z軸):5.5cm 直徑:12.8cm 重量:242.4g
文物描述
1940年代至1950年代臺灣常民家庭普見使用的青花飯碗。造型呈敞口、圓弧腹、帶圈足碗,採鏇坯壓模、釉下彩繪之後,施釉高溫燒製而成。圈足外直內斜,露胎呈灰白色,沾有窯沙,帶火石紅燒結痕跡,外底心留有壓模製作痕跡。除了圈足之外,全器內外壁施罩透明釉。碗內器壁素面無紋,口緣一角有人為修補痕跡,材料不詳,但黃色效果形似追摹習稱為金補(或稱為補金、金繕)的陶瓷修理工藝。碗外器壁上緣一隅裝飾一抹青花花葉紋。從胎釉特徵判斷,應為北投或鶯歌窯等北部製品。除了圈足之外,全器內外壁施罩透明釉。碗內器壁素面無紋,口緣一角有人為修補痕跡,材料不詳,但黃色效果形似追摹習稱為金補(或稱為補金、金繕)的陶瓷修理工藝。碗外器壁上緣一隅裝飾一抹青花花葉紋。從胎釉特徵判斷,應為北投或鶯歌窯等北部製品。
參考資料
1. 徐文琴,2010。1930-60年代臺灣碗盤圖繪紋飾之研究―以鶯歌產品為例。臺灣文獻61(2):111-152。2. 徐文琴、周義雄,1993。鶯歌陶瓷史。臺北縣:臺北縣立文化中心。3. 陳新上,2002。阿嬤硘仔思想起:館藏臺灣日用陶瓷。臺北縣: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4. 陳新上,2011。臺灣百年‧陶瓷‧北投燒:臺灣現代陶瓷的故事。臺北市:博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