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分期
1821-1851(清代-道光)
1851-1861(清代-咸豐)
1861-1875(清代-同治)
1875-1895(清代-光緒)
尺寸/重量
長度(X軸):40cm 寬度(Y軸):40cm 高度(Z軸):38.1cm 直徑:40cm 重量:1.25kg
文物描述
1. 本件為新竹李錫金家族傳世七品夏朝冠,共1組2件,包括朝冠與帽皮盒。朝冠為清代官員所用之禮服冠帽,本件通高27公分、徑30公分,其中帽頂高13公分、座徑4.4公分。全器可分成4個部分,為帽頂、帽纓、帽胎與帽圈。所見帽頂外觀呈塔柱狀,係典型清代朝冠頂樣式,頂部銜有鎏金角錐柱狀銅質立柱,下有瓜蒂式座托;座中呈圓珠狀,表面陰刻纏枝蓮花紋,中以爪釘嵌有一白色小珠;座底為鏤空淺浮雕覆蓮瓣式;冠頂上下座托則做雙層仰覆花蒂形樣式,並飾有陰線刻紋,若參考冠頂所嵌寶石特徵,初步判定為七品朝冠頂制。
2. 朝冠頂下為紅色雙梁帽纓,所見帽纓頂部月圓 (或稱「月子」)處素面無紋,上有雙梁交互套於朝冠頂座底,並另用紅線將雙梁束於下座托以固定;纓尾為絲絨材質,厚實覆蓋於帽胎上,中段綴以紅繩束之,為朝冠纓特徵。紅纓以下始露出牙白色帽胎,作敞簷斜坡式,帽緣作單層石青片金檐,綴有一顆白色小珠處為朝冠正面。帽胎內裏為紅紗,隔紗依稀可見竹篾所編織之帽胎骨架。帽胎下原綴有紅色布質帽圈,現已脫落,所幸尚未遺失,所見帽圈兩條絆帶一端各綴於兩側,另一端交互以單結對繫,可依穿戴者頭形自由調整鬆緊。
3. 帽皮盒,帽盒徑40.1公分、通高33.7公分,器形特徵為尖頂斜肩式圓筒形皮盒,所見器蓋頂部作一圓柱狀鈕,其空間可容納帶有帽頂之官帽使用,頂面寫有金色楷書「陞」字,斜面處貼有一張褪色標籤,推測原有字跡,今已泛黃脆化無法辨識。器身為圓筒直壁平底,蓋身之間正面處以一雲形鐍片銜接之,推測原配有鎖具,今已佚失;背面作有一對鐶釦,可單側開闔。盒身作直壁並下接平底,底部見有雙鳳眼式托槽,盒內底部中央接有一圓形帶蓋淺盒,可放置朝珠等雜物空間。全器以皮革縫製而成,器外壁髹以朱漆,內壁及器底為皮革原色。
4. 帽盒頂部有一圓柱鈕狀空間者,此設計為求方便容納有頂戴之官帽。另帽盒頂面有楷體金字「陞」,意指「指日高陞」、「步步高陞」,「高陞」、「一品當朝」這類詞彙常見於帽頂座子、帽盒、朝珠盒及花翎盒的裝飾上,具有祝福為官者官運亨通之意。此外,帽盒底部皆做有雙橄欖形凹槽,應為方便手持托拿之用。
5. 本件七品夏朝冠為新竹李錫金家族後人所捐贈,但尚未確知為家族成員何人所擁有。是故,若以《李氏族譜》中最終官銜為七品或八品資格的家族成員(死後追贈不算),依照輩份世系排序 十六世有李聯城(從八品)、李聯春(從七品);十七世有李祖琛(正七品)、李祖恩(正八品)、李祖惠(正八品)、李祖模(從八品)、李祖訓(正七品)、李祖澤(正八品)、李祖詔(從八品)、李祖誥(從八品);十八世有李希曾(從七品)、李師曾(正七品),皆有可能為館藏夏朝冠的所有者,因此可研判館藏夏朝冠所屬年代,應為19世紀中晚期。
6. 本件李錫金家族傳世七品夏朝冠是見證清代新竹北門李陵茂號由地方商賈晉身仕紳階級之珍貴文物證據,透過道光朝以降大開捐例及科舉銓選等制度,李氏家族子弟積極參與捐納等社會公益或以科舉正途出仕者眾,致使李家人才輩出,成為地方社會領導階層。此外,李錫金家族傳世夏朝冠為目前臺灣傳世清代官帽中首例以吉服冠改制成朝冠,以及朝冠僭用帽檐綴珠、七品朝冠頂綴玻璃仿硨磲或珍珠(原應綴水晶),皆具體反映清代晚期臺灣官用服飾在章典規制下的真實生活面貌,真實反映臺灣政治、經濟、社會、人文、藝術、科學等歷史變遷或時代之重要特色。
(以上文字摘錄自盧泰康、廖伯豪,2020)
參考資料
盧泰康、廖伯豪,2020。「108至109年藏品文化資產價值分析計畫」期末報告,委託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執行單位: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