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重量
長度(X軸):38.5cm 寬度(Y軸):27.3cm 重量:5.6g
文物描述
此物件為一紙質文書,為1950年代由中華民國國防部印製而成的「臺灣地區在逃叛亂匪犯通緝名冊」,文書用於提供相關政府單位所謂「在逃匪犯」的相關資料,以利於追捕「匪犯」。 此物件代表為中華民國政府在臺灣對民間「共匪」的強力查緝,此物件內容包含數名追緝人士,其中包含多位當時重要的反政府人士,如施如珍為新竹人士,對國民黨在臺灣統治不滿,而加入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共地下組織等,後在1950年後被通緝,於是長年躲避並藏匿於柴房隔間牆內過活。另陳本江為反政府的知識分子,曾擔任中共地下工作人員,後因基隆中學事件導致陳本江逃往石碇鹿窟,在當地成立「臺灣人民武裝保衛隊」,後國民黨封山圍剿,陳本江等人撤離,許多無辜民眾在此之間被捕,史稱「鹿窟事件」。 「保密防諜」一詞於戒嚴時期充斥臺灣民間、政府機關,在政府機關方面,各級公家機關會設立公務人員思想審察的「保防室」,後稱為「人事室第二辦公室」,俗稱「人二室」。在學校方面,則實行防諜教育以及對教師施以反共抗俄的訓練,甚至推廣「反共抗俄遊戲集」使學童在遊玩中也加以學習,救國團也以「軍訓課程」的方式宣導。而在社會大眾方面,則大量張貼反共相關海報、文宣,也設立「中央文藝協會」掌控各類書報、歌曲、戲劇、美術等相關媒體。而政策中影響最深為「獎勵密告」及「懲罰不力者」,對此,一方面有民眾為獎勵告密,一方面情治單位因「業績」壓力逼迫,兩個因素下產生不少冤罪。
參考資料
劉明憲,2013。白色恐怖時期基層機構反共抗俄「防諜」網絡研究:以竹山農田水利會為例(1950-1970),新北市:華立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