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分期
1926-1945(日本時代-昭和時期)
年份描述
1. 影片攝製年代約於1937-1940年間。
2. 原拷貝片製作年代約於1937-1945年。
創作者/製造者
實業時代社
財界之日本社製作
臺灣總督府協助拍攝,永岡涼風
枠本誠一監製。
關鍵字
南進臺灣、國策映畫、臺灣總督府、屏東、鵝鑾鼻、太魯閣、花蓮
文物描述
1. 《南進臺灣》第6卷原拷貝片,柯達35mm硝酸片。膠片全長923呎4格,黑白有聲紀錄片,光學密度聲軌,日語發音。本件為2003年於嘉義發現之放映拷貝片,2005年由本館購藏,2005-2006年委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進行修護整飭,並進行翻底片、翻聲片與複製拷貝片之製作,以及DV-CAM數位典藏,以保存影像內容。2021年委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資料保存及展示中心進行膠片檢登、修護與影片4K數位掃描。膠卷檢視判定屬重度受損,有齒孔缺破損的情況且收縮率高,已進行齒孔修補處理。2023-2024年進行影片數位修復。
2. 《南進臺灣》影片由實業時代社、財界之日本社製作、臺灣總督府協助拍攝、永岡涼風、枠本誠一監製,拍攝年代約為1937~1940年,總時長約65分鐘,主要內容在說明臺灣作為日本南進基地的重要性,以統治者的角度關注殖民政府所帶來的建設與成果,並從臺灣北至南再到東,逐一介紹各地的建設、產業與物產。第六卷片長為923呎4格、時長約10分15秒,內容分別為:
(1) 屏東臺灣製糖會社裡,當昭和天皇擔任皇太子來到屏東時,糖廠所建設的休息處,當中冒出的竹子,如今已經十分繁盛,屏東市民每年都會在瑞竹前舉行一次祭典,獻上對皇室尊崇的赤誠,畫面則是搭配屏東的街景、樹蔭下休息與在小吃攤用餐的臺灣人。
(2) 屏東的物產與街道,如菸草移民村、鳳梨田、木瓜、香蕉田與恆春街等。
(3) 影片再次出現「往南」的字樣,提到帝國最南端的鵝鑾鼻,鵝鑾鼻燈塔守護帝國最南端,成為帝國經濟的南進指標,並再次強調帝國經濟南進國策的唯一基地就是臺灣。
(4) 畫面順著臺灣地圖,一路往北到基隆,提到從日本到基隆定期往來的航路,如航行時間、分配的船隻等。
(5) 臺灣拓殖會社在臺灣的業務與規劃,以及日本與臺灣之間頻繁聯繫所需的建設,如中壢內臺無線電話受信所、內臺航空、臺北飛行場等。
(6) 影像轉到東臺灣,提到昭和製糖股份有限公司二結工場與蔗渣製紙產業。
(7) 東部交通,呈現搭乘車子行經臨海道路(今蘇花公路)的畫面。
(8) 國家公園預定地的太魯閣峽谷,介紹太魯閣風光與地理環境。
(9) 花蓮的介紹、花蓮相關建築與街景,如花蓮港廳、花蓮港車站、藤村花蓮港廳長、花蓮港的興建等。
3. 《南進臺灣》一片具有兩個拍攝版本,根據陳怡宏〈觀看的角度:《南進臺灣》紀錄片歷史解析〉一文提到,「最早的版本是1937(昭和12)年1月28日,實業時代社長永岡涼風及財界之日本社主編枠本誠一,為了要讓日本人重新認識作為日本帝國南進基石的臺灣,規劃拍攝《南進臺灣》,以觀光與產業為主題。……。第二個版本則是1940年所拍攝的,……。此次重拍係由於1937年七七事變以來的情勢變化,為使日本人能從國防、產業及文化各層面,對臺灣有更廣泛的認識。」 目前所留存的《南進臺灣》為第一版或第二版尚無明確的定論。而《南進臺灣》的拍攝時代正處皇民化運動時期(1937~1945年),此時期是日本殖民政府從各方各面試圖同化臺灣人的語言、思想、生活與精神等層面,同時也是日本南進論述與南進國策相互呼應並落實的時期,本部影片順應而生。從第一卷開頭中不斷出現的「往南」、「南進」、「南邊」、「臺灣就在那裏」即呼應了日本的南進論述,在片中亦呈現出臺灣總督府的意識形態,藉此展示統治者的統治權力,並利用影像來建構國族與國家認同,同時也不斷提醒著臺灣作為日本帝國南進基地的重要性。
4. 《南進臺灣》透過紀錄片形式,將臺灣影像記錄下來,所拍攝的是臺灣的建築、產業、日常與生活街景,但當中的聲音與脈絡被抽離,取而代之的是嚴肅、不可質疑的旁白語調,藉由旁白來詮釋所拍攝下的影像,而影像經過剪接,呈現出歸順平和的被殖民者與殖民者柔和相處的景象。《南進臺灣》在歷史意義上可分成數個部分,首先可作為日本時代臺灣電影史的見證。電影是19世紀末新興的娛樂,從1900年開始,逐漸出現於臺灣社會中。1915年以降,電影的審查制度漸漸被建立起來,電影也開始在臺灣被作為通俗教育之用。在1937~1940年間所拍攝的《南進臺灣》,在此脈絡下,須經過臺灣總督府與臺灣憲兵隊的檢查,反映出當時電影作為政治宣傳的用途。 再者,《南進臺灣》做為政治宣傳片,藉由紀實的影像與全知的旁白,以「眼見為憑」的方式再現「真實」,象徵著帝國是如何透過影像來呈現出政治權力與統治正當性。 最後,雖然《南進臺灣》是以統治者視角所剪接與詮釋的影像,但這些影像仍提供人們研究當時代的重要史料,片中人們的衣著、建築樣式、產業活動、街景等各面各景都值得關注與認識。
參考資料
1. 吳密察、井迎瑞總編輯,2008。片格轉動間的臺灣顯影,頁:80。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 謝侑恩,2007。影像與國族建構-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日據時代影片《南進臺灣》為例。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 蔡慶同,2012。《南進臺灣》:紀錄片做為帝國之眼,臺灣社會研究季刊,86:101-113。
編目者
委託編目-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資料保存及展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