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份描述
1. 翻底片製作年代為2005-2006年。
2. 內容影片攝製年代約於1937-1940年間。
創作者/製造者
大都影業公司彩色沖印廠膠卷複製
實業時代社
財界之日本社製作
臺灣總督府協助拍攝
關鍵字
南進臺灣、國策映畫、臺灣總督府、屏東、鵝鑾鼻、太魯閣、花蓮
文物描述
1. 《南進臺灣》第6卷翻底片,本件為本館2005-2006年委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整飭原拷貝片,從原拷貝片複製而來之翻底片,採用柯達35mm醋酸片片基,膠片全長923呎4格,黑白紀錄片,畫幅比為1.33。翻底片上帶有光學密度聲軌,但亦有獨立聲軌的翻聲片,日語發音。保存狀況良好,無明顯劣化或損傷。
2. 翻底片畫面從35呎10格處開始,前為引導片。與原拷貝對比,翻底片在425呎9格處、425呎12格有膠水接頭但無損格,與原拷貝無格數相異。
3. 《南進臺灣》影片由實業時代社、財界之日本社製作、臺灣總督府協助拍攝、永岡涼風、枠本誠一監製,拍攝年代約為1937~1940年,總時長約65分鐘,主要內容在說明臺灣作為日本南進基地的重要性,以統治者的角度關注殖民政府所帶來的建設與成果,並從臺灣北至南再到東,逐一介紹各地的建設、產業與物產。第六卷片長為923呎4格、時長約10分15秒,內容分別為:
(1) 屏東臺灣製糖會社裡,當昭和天皇擔任皇太子來到屏東時,糖廠所建設的休息處,當中冒出的竹子,如今已經十分繁盛,屏東市民每年都會在瑞竹前舉行一次祭典,獻上對皇室尊崇的赤誠,畫面則是搭配屏東的街景、樹蔭下休息與在小吃攤用餐的臺灣人。
(2) 屏東的物產與街道,如菸草移民村、鳳梨田、木瓜、香蕉田與恆春街等。
(3) 影片再次出現「往南」的字樣,提到帝國最南端的鵝鑾鼻,鵝鑾鼻燈塔守護帝國最南端,成為帝國經濟的南進指標,並再次強調帝國經濟南進國策的唯一基地就是臺灣。
(4) 畫面順著臺灣地圖,一路往北到基隆,提到從日本到基隆定期往來的航路,如航行時間、分配的船隻等。
(5) 臺灣拓殖會社在臺灣的業務與規劃,以及日本與臺灣之間頻繁聯繫所需的建設,如中壢內臺無線電話受信所、內臺航空、臺北飛行場等。
(6) 影像轉到東臺灣,提到昭和製糖股份有限公司二結工場與蔗渣製紙產業。
(7) 東部交通,呈現搭乘車子行經臨海道路(今蘇花公路)的畫面。
(8) 國家公園預定地的太魯閣峽谷,介紹太魯閣風光與地理環境。
(9) 花蓮的介紹、花蓮相關建築與街景,如花蓮港廳、花蓮港車站、藤村花蓮港廳長、花蓮港的興建等。
參考資料
1. 吳密察、井迎瑞總編輯,2008。片格轉動間的臺灣顯影,頁:80。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 謝侑恩,2007。影像與國族建構-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日據時代影片《南進臺灣》為例。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 蔡慶同,2012。《南進臺灣》:紀錄片做為帝國之眼,臺灣社會研究季刊,86:1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