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分期
1926-1945(日本時代-昭和時期)
1965-(1965迄今)
年份描述
1. 影片攝製年代約於1940-1941年間。
2. 原拷貝片製作年代約於1940-1945年。
3. 翻底片及複製拷貝片製作年代為2005-2006年。
文物描述
1. 《臺灣勤行報國青年隊》膠卷影片組,共1組3件,包括硝酸片基之原拷貝片1件、醋酸片基之翻底片1件、聚酯片基之複製拷貝片1件,膠片規格均為35mm黑白有聲紀錄片。 本片之「原拷貝片」為日治時代作為放映使用的拷貝片,其影像為正像,因年代久遠膠卷狀況不佳;此放映拷貝片為臺灣發現唯一版本,已無底片可以複製,故升格命名為「原拷貝片」,意思為最原始保存版本;「翻底片」及「複製拷貝片」為發現原拷貝片後,於2005-2006年為了保護原件所印製,前者係將原拷貝片重新翻底印片,其影像為負像,用以製作正像的拷貝片;後者即是以翻底片印製而成的正像拷貝片。「拷貝片」及「翻底片」為電影膠卷沖印所使用的名詞。電影膠卷沖印的流程大致為:原底片(負像)→工作拷貝(工作用,正像)→套底→放映拷貝片(由原底片印製所得,正像)。「原底片」為實際感光拍攝所得,僅有一份十分珍貴,因此後製前會先將原底片沖印一份「工作拷貝」,用以進行剪接工作;「套底」則是依照工作拷貝的剪接點對應回原底片進行剪接,完成後再搭配聲音與字幕印製「拷貝片」,作為發行、戲院放映使用,視需求會製作負像的「翻底片」來進行大量拷貝。2. 《臺灣勤行報國青年隊》影片由臺灣總督府製作,朝日映畫執行,拍攝年代約為1940-1941年,片長約10分鐘左右,內容主要記錄位於臺中州霧社的訓練所一日操練生活的情況,畫面內容包含了受訓青年早晨升旗、皇宮遙拜、體能訓練、神前行事等軍事化集體訓練及共同進行勞動作業的情景。片中的勞動作業影像為開闢中部橫貫公路與能高越產金道路的場景,影片配有當時錄製的日語旁白,主要配合畫面解說內容與宣揚政策。 3. 臺灣總督府自1940年開始,陸續設置高雄、臺中、臺北、花蓮港等數個臺灣勤行報國青年隊訓練所,並且從各州廳青年團挑選優秀成員進入其中受訓,透過集體勞動、軍隊化的操練,使受訓青年體會「滅私奉公」的日本精神,進而具備皇國臣民的特質,結訓後即可成為教化人員,在地方上繼續推動皇民化運動。4. 《臺灣勤行報國青年隊》一片除了呈現臺灣青年當時受訓的情景,也企圖透過這些影像搭配上旁白,進一步向觀者傳遞其中的皇民思想,並且宣揚滅私奉公的精神,凝聚與培養臺灣人民對日本的愛國心,以便於各項戰爭動員政策的推行。5. 1941年4月18日《臺灣日日新報》可見本部影片之相關報導,當時由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在臺灣教育會寫真部的協助下,以4個月時間製作完成。報導亦提及,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製成有聲影片《臺灣勤行報國青年隊》共有2卷,而目前所發現的相關紀錄影像僅有此部影片一卷,因此本館現藏的版本可能並不完整。
參考資料
1. 傅欣奕,2013。「日治時期電影與社會教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 1941/04/18。映画になる勤行報國青年隊近く試寫會。臺灣日日新報。日刊 3 版。3. 謝侑恩、吳永毅,2021。「110-111年日治後期教育宣傳膠卷影片檢登修護與數位掃描計畫」藝文勞務採購案期中成果報告。委託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執行單位: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資料保存及展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