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重量
長度(X軸):76cm 寬度(Y軸):54.7cm 重量:19.9g
文物描述
此為1927年(昭和2年)9月7日《臺灣日日新報朝刊》第1至4版,內容計有〈總督不遠出巡日程未定〉、〈峰憲兵司令官視察動靜〉、〈北州產組講習舉發會式〉、〈長官公室食糧調查會〉、〈彰化郡街庄長會議〉、〈汐止嶤山設立模範茶葉公司〉、〈屏東潮州農會寄米新記錄〉、〈臺北早稻坪刈成績優于昨年同期〉、〈潮州郡枋寮籌設漁組〉、〈產組大會出品臺南州之分〉、〈臺南水源地補修工事〉、〈發動機關士講習會〉、〈新事業之財源捻出 藏相大費躊躇〉、〈後藤子就任外相說〉、〈行政裁判改正內務省不甚贊成〉、〈英海軍掃蕩海賊焚燬房屋砲擊村落〉、〈馬二又將乘隙而出〉、〈共產軍稱將襲汕頭〉、〈廣東硬派民款延期〉、〈上海為英有助孫之疑擬再開始排英運動〉、〈蔣介石將亡命日本〉、〈武漢南京通電合作〉、〈瀛社觀月會 會場假龍山寺〉、〈震害後之鹽水街借入低資亟謀復興〉、〈大園鎮福宮預定下旬竣工〉、〈大溪建醮〉、〈金協和媽祖過爐〉、〈臺灣民眾黨臺北支部六月發會式〉、〈民眾黨大講演為設嘉義支部〉、〈為豫防虎疫侵入 禁止使用淡水河水〉、〈臺南市內腸疫漸近終熄〉、〈大稻埕藝娼妓多未入檢番最近檢舉〉、〈景美瑠公橋改善歟改惡歟〉、〈橫領前金〉、〈破綻銀行重役の體刑論〉、〈政策を根本的に一變し投資四億四千萬圓の一大殊特會社組織變更滿鐵の大經濟化著々實現〉、〈川崎と大倉圓滿に手打〉、〈新規事業財源捻出〉、〈本島の產業も活氣つかう海軍の試掘著手で〉、〈太平山に郵便局近く設置さる〉、〈人造天然兩樟腦白熱戰に入る〉、〈人口食糧問題と朝鮮 內地より移民招致の方針〉、〈旗尾工場賣却と臺糖及三井との關係〉、〈債券株式拂込減少〉、〈商況一束糖價反撥〉等等,另刊載多篇商業廣告。 此物件代表的《臺灣日日新報》為臺灣日治時期創辦,並偏向日本官方立場的報紙,也被稱為總督府的「御用報紙」。《臺灣日日新報》並非日治時期最早創辦的報紙,是由1896創辦的《臺灣新報》以及1897年創辦的《臺灣日報》合併而成。其後《臺灣日日新報》與《臺南新報》、《臺灣新聞》共三報被合稱「臺灣三大御用新聞」,同時也是臺灣當時最大的報社,最終在日治末期的1944年將臺北《臺灣日日新報》、《興南新聞》、臺中《臺灣新聞》、臺南《臺灣日報》、高雄《高雄新報》、花蓮《東臺灣新報》五大報合併為《臺灣新報》,而在戰後《臺灣新報》被國民政府接收改為《臺灣新生報》。(何義麟,2015:26-27) 日治時期的臺灣報紙,就發行機構的性質可分為官、民兩類。在官方方面,有總督府發行的《府報》,以及各州、縣、市、庄等地方政府發行的地方報,如:《臺北州報》。民間方面則有言論親近官方的《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新聞》、《臺南新報》,而貼近民眾立場的報紙則以《臺灣民報》為代表。由於總督府嚴格的出版限制,使得報刊出版門檻甚高,得以籌辦刊物者通常為財團、大型組織或具備豐厚資產者。
參考資料
何義麟,2015。《臺灣日日新報》到《臺灣新生報》,臺灣學通訊,新北市:國立臺灣圖書館,85,頁:26-27。《臺灣學通訊》編輯委員會編,2015。日治時期的報業發展,臺灣學通訊,85,頁: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