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重量
長度(X軸):41.2cm 寬度(Y軸):55.1cm 重量:13.4g
文物描述
此為一紙質報紙,以黑色字體印刷,本物件為1946年(民國35年)6月11日發行之《臺灣新生報》第230號,此物件採雙面印刷,共計五版,此處為其第五版,以及《國語》第4期。內容計有〈何應欽上將南下視察 沿途備受各界熱烈歡迎〉、〈國父紀念週〉、〈川康國大代表在臺參觀日程〉、〈高雄一五一師官兵 節食賑濟災民 縣政府致函鳴謝〉、〈本省抗戰損失 政院解釋查報範圍〉、〈省農林處召集蔗糖討論會 趙處長致開會詞〉、〈基隆港務局改善工人生活,訂改進管理辦法〉、〈提高人民崇敬之心 忠烈祠應春秋二祭 反日運動犧牲先烈當合祀〉、〈臺北車站訂定規章 整齊報販劃一行動〉、〈臺北師範附小舉行運動會 眾小英雄大顯身手〉、〈臺南電燈器材被竊 頗有停電之虞〉、〈臺北青年團組團務視導組附設大眾閱覽室〉、〈怎樣供應本省的精神食糧〉(楊乃藩)、〈關於國語的標準〉(何容)、〈臺灣國語的推行與注音符號〉(陳鴻勳)、〈注音符號十八課(四)〉、〈國語問題解答〉等。 《臺灣新生報》創刊於1945年10月,是戰後初期由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所經營的官方報刊,其前身為1944年,臺灣總督府整併島內六間報社所發行的《臺灣新報》。《臺灣新生報》最初由李萬居主導,雖屬官營報紙,但仍忠實反應民意,在二二八事件前夕,官民衝突漸深之際,新生報屢次發表告誡官方約束權力之言論。二二八事件之後,李萬居職權遭架空,辦報人員亦多被肅清,《臺灣新生報》成為更加偏向政府的報紙。 中華民國政府於1945年接收臺灣之始,即派出「中央宣傳部」整頓臺灣報業,撤廢日治時期管控報紙的許可制度,改為登記申請制,管制的解除使得戰後初期的辦報風氣大盛。後由於民間報刊對於接收後的行政長官公署多有批判,於是在二二八事件之後,政府開始嚴格控管報紙,在戒嚴開始後更以資源節約、端正文化等理由施行「報禁」。(王天濱,2002。154-170)
參考資料
王天濱,2002。臺灣新聞傳播史。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許旭輝,2007。戰後初期臺灣報業之發展─以《臺灣新生報》為例(1945-1949)。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