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重量
長度(X軸):43.7cm 寬度(Y軸):37.8cm 高度(Z軸):90.5cm 重量:174.3kg
文物描述
1.本物件是一個金屬製的手壓式汲水泵浦,物件分為5個部分,上方為把手零件及連接泵浦主體的零件,並有2顆螺帽與螺絲連接把手,把手應為木製,但已斷裂,只剩殘留的部分在連接處,並有類似ㄇ字型的零件連接把手,2個零件皆以螺絲螺帽連接。上方是以T字型來連接前述2者之零件。中間以圓柱體方式呈現,並有鑄上3條修飾的花紋,左右2邊應該有方形的鑄框,但無法確認是否有文字。後方則有出水孔,應為連接柱體部分。柱體下方有個方形的零件,以4個螺絲組成。最下方則是1個半圓形,並以條紋形式鑄上花紋的零件,正面的角度來看有2個螺絲固定。半圓形的零件下方則有以磁磚、紅磚及水泥所砌成的物件,推測為從建物或是其原本的砌地連同搬移。整體物件成金屬鏽色,半圓形零件部分則有部分銅鏽或藍色的漆未掉;最下方的水泥物件則以深灰色磁磚、紅色磚頭與灰黑色水泥所構成,磁磚上稍有白色汙損。
2.汲取井水灌溉田園相當費力,農家為了省力,搶時就有特別裝置的省力器具,臺灣早期較常見的水井汲水省力工具,是「轆轤」與「吊桶」,以後者為多,其方法是在井上架設滑輪,以繩索兩端各繫一木桶於滑輪上,一隻沉入水井鞏汲水,另一隻則已裝滿水徐徐升上,如此一上一下汲水。這些水井有圓洞形上方開口,亦有密閉式,上面加一「幫浦」以手動汲水。
3.日治後期臺灣已引進汲水幫浦方法抽取地下水,使打水的技術向前邁進一步。初期是在各村落利用原來的水井改裝成若干公共汲水幫浦,之後一些較富有的人家或偏遠的獨立戶也紛紛在自家設立,是自來水普遍裝設以前臺灣飲用水和各種需水的最主要設備。新裝設汲水幫浦時必先挖掘一口有地下水的水井,井壁砌牢之後,以水泥封井,留一個取水孔,以鐵管深入井底,鐵管連接水泥地上面的一座汲水幫浦。幫浦以人力上下壓提,運用空氣壓力原理將井水吸引上來,這種汲水幫浦至今有許多還能使用。
參考資料
1.陳正之,2000。民俗思想起:消失中的常民生活文化,頁:177。南投市:臺灣省政府。
2.汲水幫浦,臺灣民俗文物辭典,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9/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