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重量
長度(X軸):79.3cm 寬度(Y軸):77.9cm 重量:41.5g
文物描述
1.黃金田所繪民俗畫《石磨仔「挨粿」》。畫作題跋為「石磨仔「挨粿」,台灣的諸聖神佛千秋聖誕,約有一百七十六日,都要拜拜奉敬祭品,用鮮花水果等外,「餅、粿、糕、粽」都要經過石磨仔來磨成後,才能做成品,所以在鄉村的農家戶戶都須要的石具,歲次甲申年孟冬于山楂腳,黃金田畫」,為2004年(甲申年)所繪。
2.在臺灣的傳統習俗中,過年時一定要製作鹹粿、甜粿、發糕,初九初十五則要做紅龜粿,清明時則會以發糕、草仔粿來祭拜祖先,中元時則以甜粿、芋粿來奉恃好兄弟,九九重陽時則以紅龜粿、發糕、草仔粿來祭祖等。由此可知,粿可是節慶或祭典時所必須準備的食物之一,所以作粿可是昔日婦女必備的手藝之一,而「磨漿」則是作粿前必須經過的必要動作。
磨漿主要是利用石磨,將糯米碾成米漿。石磨的造型很多種,有的是用整塊石材打造出來,有的則是用竹條圍成外圈,裡面再放置石塊,重點是要讓基座穩固,這樣推石磨時才會順手。
磨漿時通常兩人一組,一個負責推動石磨,另一個則手持杓子,將浸過水的糯米舀至石磨中,當石磨反覆轉動,米漿便會從臼溝中流出,再以木桶收集,然後將米漿倒進布袋綁好,放在椅子上,將扁擔綁在兩端或用石塊壓,擠壓出多餘水分,便可依造所需製作各種粿了!
參考資料
呂理政主編,2006。臺灣生活圖曆:黃金田民俗畫‧現代當令事典,頁:132-133。臺北:遠足文化。